断袖问情3~6 岁是身体的协调素质、灵敏素质和平衡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重视这个发展阶段,在设计与开展此类运动游戏时,游戏的内容应覆盖上述3项素质的各个维度,避免急功近利地追求单一素质维度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协调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肌肉间的协调(如手眼协调与足眼协调 等)、四肢协调和躯干与肢体间的协调,以及动作间的协调等。
①手眼协调是幼 儿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最容易得到发展的一个维度。例如,画画、搭积木、投掷 和抛接物体等均能提高手眼协调素质。
②提高足眼协调的难度远远高于手眼协调。这是因为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足部动作的发展是滞后的,人类的绝大多数 生活和运动动作主要依靠上肢完成。然而只有解放下肢、解放足,人类才能充分 地控制自身进行各种运动,发挥运动才能。
此类游戏包括:让幼儿在狭窄的S形通道(小河道)带球走或跑、让幼儿用脚接住空中来球(软和轻的、大小不等的球)并踢入小筐中,以及幼儿一人、两人或多人一起互踢毽子等。
③不同于手眼 协调和足眼协调强调了感觉器官、神经及肌肉间的协调配合,四肢协调(即上肢 与下肢间的协调)是指人的四肢在时间和空间上精准地协调配合,这就要求神经 系统要更加精确地控制肌肉运动。对于幼儿而言,爬行是发展四肢协调的最佳方法。
教师和家长既可以利用各种道具发展幼儿多个方向的爬行能力,如爬竿、爬网和垫上爬行等;也可以让幼儿模仿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爬行方式,如小狗爬、小猫爬和猴子爬,以及腹部(肚皮)朝上或朝下的爬等多样的活动。
灵敏素质是一项综合性的身体素质,它与人对空间定位和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幼儿园中有众多能够发展灵敏素质的运动游戏,如追逐跑、躲沙包、丢手绢 和老鹰捉小鸡等。教师和家长在设计与实施游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注意保证幼儿足够的运动量,以丢手绢游戏为例,幼儿在该游戏中的参与度并不高,多数幼儿均处于静坐等待的状态下。此时可以通过增加组数或道具数量等方式来增加活动时间和提高运动强度,以保障幼儿能够从运动中获得健康效益;
二是由于灵敏类游戏往往要求幼儿在移动中快速变换身体位置,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运动风险。因此,我们要从游戏规则设计、安全知识教育和运动场地选择等方 面来提升游戏的安全性。
平衡素质同样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身体素质。走平衡木是幼儿园中最常用于发 展幼儿平衡素质的方法,但走平衡木仅仅反映了平衡素质中动态的平衡素质。
教师和家长在设计运动游戏时,还应兼顾幼儿静态的平衡素质的发展。平衡类运动 游戏的设计可依据以下两条原则:
一是通过减小接触面打破身体原有的平衡,如单脚站、爬梯子、走罐子和斗鸡等;
二是通过屏蔽视觉输入,减少人体外源性信息的输入,加大动作控制的难度,如闭眼单脚站、闭眼走直线和蒙眼寻物等。
与灵敏能力一样,在进行此类游戏时应该从主动避免(教师事先的设计与检查、幼儿自身安全意识的建立等)和客观防护(教师的现场适度保护等)两方面来保证 幼儿在运动中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