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爱丽2021年9月,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悄然”成立,这是一所招收智力障碍儿童为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因暂无合适的办学场地,学校暂时借用韶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一楼的场地进行办学,目前设有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人,在岗教职工10人。
这是一所在导航软件上甚至搜索不到定位的学校,它到底是一所怎样“特殊”的学校?让我们到现场看看。
按照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祁纯翠发来的定位,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就在市职防院内,而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就设在康复中心,这是笔者第一次探访这所学校。当笔者停下脚步准备辨别方向时,钢琴声依稀传入耳朵,循声而去,就看到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步入一楼大厅,左侧的铁门挂着“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牌匾,这便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场所。
说是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眼就能看到底的长长走廊,走廊两侧是教室、办公室、图书室、感统室等,走廊墙面上贴着“关爱特殊儿童”“我们用心、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等标语。“原本这层空间是诊室,所以改造后每间课室空间面积不大,按规定每间课室最多只能容纳8名学生,目前学校学生已经满员,所以我们把原本的美术室改成休息室供孩子们休息。”祁纯翠介绍道。
这里的学生每天8时30分正式上课,学校采用专门的国家特殊教育教材,每天安排有《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3门主课,还设有特色美术、音乐唱游和劳动教育课。中午11时30分,部分留校的孩子们会一起吃午餐,消食片刻后便是午休时间,午休会持续到下午2时20分,“午休时间会比较长,主要是唐宝(唐氏综合征儿童)容易疲倦,如果中午不休息好,下午的课程也难以继续。”祁纯翠道出了午休安排的“小心思”。上午10时许,阳光驱散了凉意,两节主课后穿插了大课间活动,跟随动感的音乐,学生们努力摆动着手脚做操,尽管有的动作僵硬,有的动作“慢半拍”,但是他们脸上都挂着笑容,享受着属于他们的课间操时光。随后,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花色篮球,另一部分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附近散步。
课间操后,笔者跟随孩子们走进了二年级的课室,黄国娟老师与何金秀老师二人共同负责这个班级,这节课是《生活数学》。“小眼睛,看老师。小小手,放腿上。小嘴巴,不说话。”随着黄国娟响亮的声音,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回归到课堂。黄国娟负责讲课,何金秀负责课堂纪律和引导。黄国娟用大幅度的动作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手指律动,“好的,接下来一起唱数字儿歌:1像铅笔会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10像铅笔加鸡蛋。那么今天就来学习数字10。”从数字儿歌到抢答数字,从“数字萝卜蹲”到让孩子上台对着希沃电脑屏进行数字游戏pk,黄国娟几乎是变着花样用游戏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作答,关注和表扬让他们越学越有劲,知识的种子悄悄在他们心中种下。
尽管黄国娟已经声情并茂,但在上课过程中,坐在第一排的小刚(化名)一名患有孤独症的男孩仍然控制不住自己,不时推搡着课桌,摇晃着身体,一次次把书本丢到地上,并发出叫喊。何金秀立即上前帮他把书本拾起,并拉着他的手轻声安抚情绪,“如果现在感觉不舒服,你趴下休息一下好吗?老师陪着你,但是我们要保持安静好吗?”在这里,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会超过15分钟,有的说话说不清楚,有的上课会起来走动,有的情绪容易冲动与普通学生相比,智力障碍儿童因为认知、理解和记忆能力欠缺,导致学习文化知识十分艰难,“一个简单的内容可能要重复教成百上千遍,就是不厌其烦地教,想方设法用更多耐心去教。”黄国娟有着近10年的特教经验,她认为,特殊儿童更需要爱,只要是做教育,教任何孩子都是一样的。
通过一学年的学习,能力稍好的学生能学会基本的数数、认读和书写,学会背诵古诗词;能力稍弱的学生也能掌握跟读和指认。“其实这里的孩子只是在学习技能和能力上比普通人更慢一些,他们就像小蜗牛一样,虽然爬得慢,但他们很努力、很执着在爬。”祁纯翠把孩子们比喻成小蜗牛,“入学时会根据观察和评估,把学生按能力水平分班,让他们接受不同程度的文化知识教育,通过因材施教确保每一名特殊儿童都享受温暖又有质量的教育。”
学校里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生活适应》。对普通人而言,生活即日常,对特殊儿童而言,“学会生活”却是需要费好大劲才能学会的技能。能让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是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初心,也是教育的根本。
学校不仅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烹饪课程,还将生活适应课程渗透到一日学习活动当中,从基本的洗手、洗脸、刷牙、整理到打扫课室、晾晒衣物、清理垃圾事无巨细,对于每一个内容,老师们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多方位启发学生、训练学生。经过学习,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武江区劳动教育展”中,学生的烹饪展示还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小洋(化名)是一名“唐宝”,9岁的他此前从没上过学。刚开始入学时,他不愿意与大家一起去户外做操,怕苦怕累,也从不主动做事情,很多时候坐在一旁等着老师和同学帮忙,甚至上完厕所也不会擦屁股,只能撅着屁股等老师来帮忙收拾。“我就在生活适应课堂上特意准备了一个洋娃娃,在娃娃臀部涂上棕色颜料,并用纸巾演示如何正确擦屁股。”黄国娟通过洋娃娃作了一次生动形象的示范,手把手地教小洋养成独立上厕所的良好生活习惯,“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最重要就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用最大的爱心去接纳孩子的不足,我们不能强迫孩子们改变,而是要用引导和亲身示范来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遍、两遍、三遍,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和引导,小洋终于学会这项生活技能,并且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逐渐变得活泼开朗,上课时还十分积极回答老师问题。
学校里有7名学生是孤独症儿童,他们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不愿社交、眼神躲闪,喜欢“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是他们常见的状态。小涵(化名)就是其中一名孤独症儿童,他曾在广州康复了几年,但效果并不明显。两年前刚来到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时,他情绪十分不稳定,稍微大声与他说话或指出他的错误行为,小涵都会默默躲起来。“孤独症的孩子都很敏感,我们要做的就是细致再细致地去照顾他们的情绪,从他的爱好着手,增进他对我们的信任和交流。”通过家访,老师得知小涵喜欢吃寿司,于是特意安排了一节主题为制作寿司的烹饪课程。在那堂课上,小涵特别开心,不仅吃了许多寿司,还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寿司带回家。经过两年的特教学习,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关爱下,小涵也逐渐走出了自己“小世界”,从不爱说话到中秋节给老师发去微信语音祝福,“他当时说:黄老师,祝你中秋节快乐一字一句讲得很慢,虽然不太清晰,但我听得懂,那一刹那间真的是很感动,他会与人共情,也会表达感恩了,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黄国娟把这段弥足珍贵的对话保存了下来。
特殊儿童经过特教学校个别化训练和医教结合的教学方式后,是有可能“回归”普通学校的,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过程。通过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以及自身的努力,如今小涵已经基本具备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能力,这样的成长变化无疑让老师和家长都倍感欣喜,预计在2024年秋季他就可以转入普通学校念书了。特殊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与普通儿童有着显著的差异,像一些孤独症儿童,他们可能在某些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天赋和才能,因此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引导。君君(化名)也是一名孤独症儿童,因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课程,2021年家人将君君送到了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经过细致的观察,老师发现君君特别喜欢画画和音乐,最爱的动画是《飞天小女警》。老师们就加以引导和鼓励,“那飞天小女警是怎么飞的啊?你能不能把她画出来?”君君不假思索拿起黑色水彩笔在纸上勾勒出人物轮廓,并精心挑选彩笔给画作涂上了颜色,不多一会儿,俏皮可爱的卡通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君君还把最爱的飞天小女警画在竹编簸箕上,作为装饰挂在教室墙壁上。当君君完成了一些课堂任务,老师还会买来彩虹发卡送给她,表扬她全身心完成学习。
“上帝关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君君的画作还获得了武江区绘画比赛二等奖,她喜欢画画,也善于画画,孤独症反而让她在画画时更专注了。”何金秀说道。
上午的课程即将结束,保育员李新娥到休息室开始给孩子们铺床,她把小木床一张张搬开,并细心整理好枕头被子,每天中午她都会守在休息室陪伴孩子午休,而对于床铺的摆放李新娥有自己的心得。“有一名孩子有偶发癫痫,所以我会把他的床铺放在离我最近的地方,万一发作可以第一时间处置。另外我会把爱说话的孩子和安静的孩子相互间隔开,这样能保证他们的睡眠。”准备妥当后,她又会换上“厨师装”,戴上口罩推着餐车取来午餐,开始为孩子们打饭菜。在学校两年时间,李新娥早已把每一名孩子的饮食口味都记在心中,看一眼就知道该盛什么菜,盛多少饭量。
“其实我不仅是教职工,也是他们的家长。此前我打工的地方离特校很远,接送孩子很不方便,校长就问我是否愿意作为保育员在这里工作,我非常感激学校能给我机会,所以我早已把这里的学生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李新娥说道。
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是孩子们的学校,也是家长们的“疗愈所”,特殊儿童家庭是不幸的,家长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也更为沉重。为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不仅举办“开放日”活动,每学期也会定期召开两次家长座谈会,让老师家长面对面谈心,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不仅孩子需要开导,家长也需要疏导,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祁纯翠表示,特校家长和老师更像是朋友关系,座谈会上更多时候是家长向学校诉说,这与普校家长会上由学校向家长反映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家长总会抑制不住情绪哭泣,但经过我们的老师慢慢地疏导和沟通,家长也逐渐愿意面对现实,心里也比以前释然不少,心态也从为什么我的孩子与别人不同转变为我的孩子与众不同,所以我要更用心呵护他,心态一旦转变,面对生活也就更积极向上了。”祁纯翠说道。“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真情系学子,师者父母心”“用心关爱,教导有方”一面面锦旗从家长手中送到了武江区特教学校。“如果没有来特教学校,我根本不会看见自己孩子能进步这么快。现在小涵真的变化了很多,能自己穿衣穿鞋,也愿意和我们说话了,真的很感激学校和老师对他的照顾。”小涵家长激动地说道。孩子们取得进步,家长情绪稳定,不仅孩子愿意来上课,家长也乐意风雨无阻地送孩子们来学校。周到细致的“家校融合”服务,为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家长不再感到孤独无助,不再觉得教育无望,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率,保障了教育和康复的实效。
在武江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自武江区特教学校成立以来,得到不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捐助。但学校如今还是面临着场地空间太小的窘境,原本的感统室也只能用作收纳教具所用,也暂时满员不能再招收学生了。对此,武江区教育局每年会组织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对拟入学的孩子进行教育评估,视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的教育方式。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针对这些儿童,该区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为辅。针对有重度残疾无法在校就读的学生,采取由普通学校“送教上门”的方式让孩子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武江区中小学在校适龄残疾学生366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86人,由普通学校送教上门112人,在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就读68人。“下一步,我们会争取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合理扩容,让适教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开展感统训练,快乐成长。”武江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道。看着特教学校的孩子们那澄澈的眼神和纯真的笑容,我知道他们有着和你我一样的情感需求。因为病情他们只能“生硬”“重复”地表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努力用独特的方式,执着地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互动,他们像墙角里坚强生长的小花,渴望生长,渴望关爱;也像流落凡间的星星,荧荧微光,却也渴望被看见,渴望被温柔以待。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全体教职工的真实写照;有爱无碍,用爱心浇灌迟开的花朵,也是他们对教育情怀的不懈追求。全社会都应该把这群孩子当作普通孩子去看待、去交往,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愿每一份善意都有足够的勇气,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成长,绽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光彩,给予理解、接纳、尊重、关爱,让我们一起来守护地球上的“星星”吧。
韶关发布客户端简介:提供韶关头条热点、时政新闻、社会民生报道、便民查询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