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刷钻近日,刘先生向红星新闻反映称,12月23日,他发现手机里突然多出了共计3千多元的支付记录,收款方是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欢太公司),支付内容是购买“蛋币”(一种游戏道具)。刘先生询问女儿后得知,这些钱是家长不在时,被8岁的女儿充进了一款名为“蛋仔派对”的手机游戏里。
刘先生称,他随后联系欢太公司表示希望退款,却被该公司客服告知,由于刘先生的账号身份证实名认证为成人,且费用通过支付密码支付,除非刘先生提供更多证据证明钱确实是孩子充进去的,否则公司无法办理退款。
媒体报道显示,刘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在一个名为“蛋仔派对投诉群”的微信群里,上百名家长表示,未成年的孩子向“蛋仔派对”充值,希望游戏方退还钱款。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发稿前,新用户注册“蛋仔派对”需要输入身份证号和真实姓名。若身份认证为未成年人,游玩时间和时长会被限制。欢太公司客服表示,对于该公司所服务的OPPO渠道服用户,OPPO 8.24及以上的版本需要在输入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后,扫描人脸才能完成身份认证。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认为,实践中,孩子往往用家长的成年人身份注册登录游戏,但实际玩游戏的是孩子,而游戏公司常会让家长举证(比如监控视频)证明游戏实际是孩子所玩的,这显然不切合实际。他建议游戏公司启动人脸识别系统,从而及时甄别游戏注册登录人和实际玩游戏的人是否为同一人。此外家长也要尽到监护责任,看管好自己的孩子、看管好自己的手机支付密码。
据刘先生介绍,12月20日至22日,他和妻子外出办事,因怕8岁的孩子孤单,就把手机给孩子玩,“没想到孩子竟在手机游戏上花了这么多钱。”他向记者出示的微信支付记录显示,12月20日至12月22日,刘先生的账户先后多次向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付款,总计3479元。商品为“蛋币”,单次付款的数额有6元、30元、128元、648元等。
刘先生称,此后,他联系收款方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希望能协商退款。有客服回复表示,涉事账号是用成年人的身份证号注册,并使用支付密码付费;公司方面认为,这属于“实名认证为成年人”,除非刘先生提供更多证据证明钱确实是孩子充进去的,否则公司无法办理退款。刘先生追问,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证明钱是孩子充的?客服表示,需要家长想办法寻找,无法明确回答这个问题。
刘先生感到无奈。他告诉记者,此前,他曾教过孩子如何网购,因此孩子知晓手机的支付密码。至于家长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大人不在时孩子翻找家中证件看到的。刘先生认为,这款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身份认定不够严谨,如果能在注册账号或付款的流程中加入“人脸识别”功能,也许可以更好地避免未成年人冲动消费。
记者了解到,“蛋仔派对”是杭州网易雷火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由网易平台发行的一款休闲竞技手游,兼具社交功能。该款游戏官方网站显示,其于2022年5月27日正式开服。
12月25日,记者分别通过小米手机应用商店和苹果手机App Store下载“蛋仔派对”。在游戏开启时的加载界面,左下角标注的适龄提示为8岁+。进入游戏主页后,弹窗显示要求输入身份证号和真实姓名。输入完成,即可开启游戏。
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充值现金兑换游戏中的虚拟币,购买皮肤装扮和角色技能等。一次性充值价格最低1元,最高648元。一些皮肤款式需要以抽盲盒的方式获取,也就是说,用户可能需要多次购买盲盒,才可增大获得心仪道具的几率。购买页面上有一行小字:“请适当娱乐,理性消费”。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在一个名叫“蛋仔派对投诉群”的微信群里,有300多个家长聚集在一起,声称希望游戏方退还家中未成年人充进“蛋仔派对”里的钱款。报道也提及,如果身份被认证为“未成年人”,会弹出温馨提示,显示“未成年玩家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的20时至21时登录游戏”。
12月25日,记者致电“蛋仔派对”客服中心,语音助手列举的第一个问题,是“未成年充值退款”。记者说出希望咨询“未成年充值退款”问题后,语音提示“目前已开通未成年人退款快捷通道,已为你下发退款方式的短信”。根据短信中的链接,记者打开“网易游戏家长关爱平台”,在详细描述刘先生反映的情况后,平台客服表示,家长可以微信搜索网易家长关爱平台申请退款。
26日,记者以顾客身份从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客服处了解到,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与“蛋仔派对”游戏方为合作关系,是游戏的收款方——用OPPO渠道服下载的游戏手机号登录的游戏,会充值到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此外,OPPO手机8.24以下的版本,通过输入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完成认证,无需验证人脸;OPPO8.24及以上的版本,需要在输入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后,扫描人脸,才能完成认证。
游戏行业从业者林先生告诉红星新闻,手游行业通常只会做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在充值上一般不会单独为未成年用户充值设置限额。
对于很多家长提出的在身份认证阶段增添人脸识别功能的建议,林先生认为,这种方法也未必能万无一失地“拦住未成年人”,“一些孩子想玩,会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刷脸。”另一方面,登录游戏时增加人脸识别验证,或在游戏过程中“突击”人脸识别,也有可能会降低部分用户的游玩体验。
林先生认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沉迷于充值(“氪金”)手游,可以引导孩子接触利于思维锻炼的益智游戏、户外互动等,让孩子学会鉴别娱乐休闲活动的好与坏,作出健康向上的选择。
未成年人用家长的身份证注册账号后向游戏大额充值,家长能否追回?类似遭遇的家长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权?游戏公司是否有义务阻止未成年人冲动消费?带着这些问题,红星新闻记者对话律师。
北京市汉鼎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智娟介绍,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何智娟认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充值游戏的行为是无效的,家长可以主张游戏平台返还。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游戏可以在自己认知的范围内小额充值。例如,很多游戏设置了6元首充奖励,这是合理范围内的充值,合法有效。但对于大额的充值,必须经过家长的同意或追认后才能发生效力。家长不同意或不追认的,行为无效,家长可以主张游戏平台返还。家长如果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是由未成年人进行的充值,平台就应该返还。
何智娟认为,游戏公司有义务阻止未成年人冲动消费。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印发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规定: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这些其实都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依法代理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条款的细化。无论是从法律的角度,还是从游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未成年人保护义务的角度,都应当用相应的措施阻止未成年人冲动消费。”何智娟说。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认为,游戏公司为未成年人提供虚拟货币充值交易服务,可能会违反《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同时,为杜绝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文化部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游戏平台实行实名认证制。赵良善表示,如果本事件中的游戏实名认证未真正起到实名认证的作用,游戏公司亦应退还游戏款。
对于家长如何要回被孩子充进游戏里的钱款,何智娟建议,如果平台不予退款的,家长可以去工信部和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例如消费者投诉平台或者拨打12315热线。如果依然无法解决,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这种类案比较多的情况,家长可以互相联系,共同寻找律师进行起诉。“不过,在具体的诉讼或者维权过程中,家长需要证明游戏认证、充值行为来自未成年人,实践中可能存在证明上的困难。”何智娟说。
而在赵良善看来,实践中,孩子往往用家长成年人的身份注册登录游戏,但实际玩游戏的是孩子,而游戏公司常会让家长举证(比如监控视频)证明游戏实际是孩子所玩,这显然不切合实际,无疑是在刁难家长,因为家里安装监控的家庭并不多。其实,孩子的个人陈述也是证据,只要孩子能够一五一十地讲述怎样玩的游戏、怎样购买的游戏装备、什么时间段充值等等,同样可以证明游戏是孩子玩的。
赵良善建议,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真正落实实名认证制度,建议游戏公司启动人脸识别系统,从而及时甄别游戏注册登录人和实际玩游戏的人是否为同一人。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大惩罚力度。家长也要尽到监护责任,看管好自己的孩子、看管好自己的手机支付密码。
何智娟也表示,比起游戏公司,家长具有更大的监管责任。例如,不要告诉未成年人支付密码,引导未成年人进行合理游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