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姑娘你睡了吗(包括BMS的奥扎莫德、阿斯利康的依库珠单抗、罗氏的萨特利珠单抗等多款罕见病药纳入医保,具体价格未公布)。
尽管相较于此前高达70%-80%的“灵魂砍价”,这次的谈判趋于温和,但依然是接近“腰斩”。为什么同样一款产品,中美药价差别如此之大?
诺华的降脂药英克司兰钠注射液(Inclisiran),2023年8月在国内开出首张处方,价格9988元/针,一年两针不到2万元,而美国定价为3250美元/针,一年两针约合人民币4700元,是国内的2.35倍。
罗氏的广谱抗癌药恩曲替尼,2022年7月在国内获批,价格为税后37000元/盒,服用一年约30-45万元,美国的治疗价格为每月17050美元,一年花费约20万美元,约为国内价格的4倍。
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 国内价格为11万一年,美国的价格为116万元,是国内的10倍多。
今年大火的司美格鲁肽,国内诺和泰(Ozempic)在使用医保后平均每月花费约800元,被美地区平均要948美元/月,折合人民币约6700元,是中国的8倍之多。
渤健的诺西那生钠,在2021年医保谈判时从一针70万元降至3.3万元一针,美国价格12.5万美元,是国内的26倍;
诺华的芦可替尼2019年进医保后,中标价格131.13元(5mg/粒),美国可比价格是国内的30倍。
最近的是 今年11月,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获批上市,批发采购成本为每瓶8892.03美元,而同规格产品在中国售价为1912.96元,美国价格是中国的33倍;
武田/和黄医药合作的呋喹替尼,5mg*21粒的一盒在美国定价为25200美元,在国内5mg*7粒的价格在2500元左右,换算下来,呋喹替尼在美国的定价约为国内的24倍。
美国的药价高自然有他的国情。全球前25畅销药的数据显示,美国药物的平均价格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国家,约为欧洲国家的4倍、日本的5倍。
而且,和国内创新药的价格随上市后逐年降低不同的是,美国创新药价格自上市之后便一路上涨,直到专利到期后才会回落。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从2008年到2021年,美国药物上市价格每年增长20%,平均年用药费用从2115美元到18万美元以上。2020年到2021年,将近一半(47%)的新药,以每年超过15万美元的价格进入市场。
据临床与经济审查研究所(ICER )在12月发布的最新报告,2022年净价格上涨对美国支出产生重大影响的10种药物中,有8种缺乏合理的涨价依据,修美乐排在榜首。
在国内,药品价格首先在市场准入环节会受到一定的审核限制;上市之后,还有医保洗礼,尤其是有着同类竞品的品种。
令行业人士欣慰的是,2023年国谈是有史以来领域最广的一次药价谈判,为了鼓励创新药企业的发展,政府也给出了一些诚意,在医保局发布的《谈判药品续约规则(2023 年版征求意见稿)》中做出了3项重大改动:
第一,在建议续约核心梯度降价规则(0-25%的梯度降幅)不变的前提下,对于连续纳入目录”协议期内谈判药品部分“超过4年的药品,可在前述计算值的基础上减半。
第二,医保基金支出预算从2025年续约开始不再按照销售金额65%计算,而是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药品费用计算,医保支付节点金额也相应调增,将之前的2亿元、10亿元、20亿元、40亿元从2025年开始相应调增为3亿元、15亿元、30亿元、60亿元。这样一来,众多创新药企业的单品可能不会触发更高的降幅。
第三,在2022年通过重新谈判或补充协议方式增加适应症的药品,在今年计算续约降幅时,将扣除之前的降幅……
尽管如此,有行业人士表示,当前增速放缓、投资更为谨慎的情况下,很多小规模的biotech融资金额不足,降价后利润无法覆盖前期的投入成本;规模大一点的药企,经过医保谈判后也面临同样的低利润问题。“即便是me too的研发,风险也很大、成本也非常高昂,也在因生存问题寻求出海,创新药就更为艰难”。
在欧洲和日本,通常会设定其他多个国家的相关价格来加权平均作为标杆价,以此确定本国药价。
但美国不一样,一直以来都是自由定价制度,政府不干预,让市场自由选择,因而新药在没有同类产品竞争的情况下,定价普遍较高。
具体来看,美国的药企、保险公司、药店之间,由第三方公司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药品福利管理)来协调价格谈判,PBM向保险公司收取服务费,向药企收取返点,而这个返点被他们视为“商业机密”,从未公开,这也加剧了美国市面上的药价不透明、价格偏高的问题。
创新药的诞生不易,创新药企享受高定价、高利润无可厚非,也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据非盈利研究组织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报告,2018年美国处方药的价格平均为其他西方国家的2.56倍。
据经合组织(OECD)2022年报告,美国人均用药金额超过1400美元/人,是其它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22年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最高的仍然是美国,为16.6%,高于第二名德国约4%,而11个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仅为9.2%。
比发展中国家定价高可以理解,但比其它发达国家也高2-3倍,是不是有些过了呢?患者大众能接受吗?
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主要覆盖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征收的工薪税,约覆盖14%的人口;
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主要救助贫困线下的穷人,资金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分,约覆盖12%的人口。
曾有当地的患者家属在2021年发文,指出美国对创新药的保护有些过头,细数FDA和美国药品专利的3大不合理之处:
② FDA对仿制药缓慢而复杂的审批过程也使得药品价格高于必要水平。仿制药的审批过程可能长达数年时间,这也是美国500多种品牌药物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原因之一。
③ 专利提供了防止知识产权盗窃的重要保护,并有助于鼓励对研究和开发的投资。但是制药企业已学会了延长专利保护和对药物的垄断控制,通过细微的方式调整他们的产品,比如改变药丸涂层,然后申请另一项专利。
而最近,美国这一特立独行的定价模式,也受到了经济压力的影响,开启了历史性的改变——启动医保谈判。
2023年9月,美国宣布将10款重磅药物纳入首轮医保谈判,涉及BMS、辉瑞、强生、诺华、阿斯利康等公司,包括阿哌沙班、恩格列净、伊布替尼、乌司奴单抗等产品。
虽然一开始各大企业纷纷公开抗议,甚至表示要提起诉讼,但最终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宣布的结果是,“所有企业均自愿参加医保”。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突发事件,美国政府动一直在极力推动药价的谈判,如今终于出台了强有力的法案和相关政策。
今年夏天,美国众议院人提出了《为美国家庭降低药品成本法案》,该法案将扩大每年可协商价格的药品数量;
11月,提出了更为直接了当的《制止制药公司宰客和为所有人节省药品费用法案》,将矛头直指药品专利;
12月,拜登政府表示将通过强硬手段剥夺某些高价药品专利,从而降低高昂的药品价格,促进制药行业的竞争。
总的来说,国内对创新药的激励和发展有待继续提升,国外对创新药的保护也有些过犹不及;在二者之间去找到一个平衡,或许是国内创新药政策设计接下来会去做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