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冠文四兄弟本月,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和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科幻精品写作班”即将在北京开课。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入选学员名额,并将于本周进行公示。
自“科幻精品写作班”推出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热情幻迷投稿。吸引大家踊跃参与的,除了精良的课程设计,还有“超豪华”的讲师&特邀嘉宾组成的全面授课团队。
今年,咱们《科幻世界》幻迷读者的老朋友——陈虹羽也再度受邀,以特别嘉宾的身份加入了授课团队。
作为《科幻世界》的前任编辑,她甄选了很多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发掘培养了不少科幻新人;作为一名成名很早的作家,她也创作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作品。
在今天的访谈中,陈虹羽将为我们揭秘大热新作《永劫之境》的灵感来源;并从编辑和作者的角度,和你聊聊“写作”的那些事儿。
G:前辈好!上一期做刘水清访谈*的时候就提到过你,所以我也做了功课了解你,你写过的作品很多,范围也很广呀~
G:写得很好啦,不要谦虚。所以写《永劫之境》的灵感是什么?我能问是“吃鸡”*吗?
陈:是啊,是这样的!那段时间玩“吃鸡”入迷,做梦也在吃鸡。有一天梦见一男一女组队玩吃鸡,产生了感情,到最后只剩他俩了,他们不知道要不要开枪击毙对方。我醒来后很怅然,因为梦里没有给出选择。于是就构思了这篇小说。
G:小说的结局是男主“活”了下来,为什么这么构思呢?有没有在另一位面设想过女主“活”过来的结局?
陈:很难说为什么这样构思,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角色的性格和他们的前史,促成最后走向这个结局,并不是我刻意构思的。
G:人物一旦生成,就慢慢成形、发展出自己的思想,自己引导自己的行动,最后促成了他们的选择。听起来颇有点像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里面所讲的“她自己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而我无能为力”。
陈:哈哈哈,并没有这么高级,但的确是这样。我写别的小说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就是写着写着,觉得大纲里设计好的选择并不符合人物此刻的状态,因此只能让人物按照他的想法去选。
G:我看过你去年的豆瓣采访,有一段话印象挺深刻的,你讲“自己是一个别扭的人,不喜欢在小说里写自己的真实经历,为了模糊本意,经常会以男性的视角写作。”
G:所以《永劫之境》里的男主也是这样的存在吗—— 一个懦弱的、逃避的男孩的成长故事?
陈:在我的写作经历中,当后来更多写第三人称视角后,这个问题(习惯以男性视角写作)便不那么突出了。但我的确比较喜欢塑造这样的男性主角,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内心也住着一个懦弱的男孩——哈哈,为什么是男孩?这值得深思。
G:这值得深思,哈哈。因为懦弱的男孩会吃更多的苦,让他们的成长更加妥帖和自然?
陈:不如说是当我长成一个老阿姨后,发现自己可以去理解那些懦弱男孩的内心,却再也带入不了少女的内心世界了。如果是女性视角的话,我更擅长写年纪大一点儿的、与自己目前状态相符的。
G:就像《EVA》里面的碇真嗣一样的男孩吗?*跌跌撞撞又渴望着爱,但还是艰难地成长了。
*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简称,男主碇真嗣是一个懦弱善良的男孩,驾驶初号机与人类之敌使徒战斗,并在艰难的内心探索和与他人接触中获得成长。
G:感觉你的很多作品都是写小人物?比如你的长篇科幻《零日传说》里的小白、这篇故事里的阿尘,甚至从名字里就能感觉出这种人物的身份性格。你会带入自己就是这种“小人物”吗?
陈:可能不是,也可能是。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人,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会不自信。反正写到少年们逐渐成长的故事,会让我感到燃起来,从而消解内心的不自信。
G:下面是关于一个写作者方向上的问题——前面提到你的写作范围很广,你是来到《科幻世界》之后才写科幻的吧?原本写了很多青春小说,被称为“少年小说女王”。你觉得科幻小说和其他类型小说有什么区别?又是怎么完成“转型”的?
陈:区别在于,科幻一方面可以把人性置于想象出来的绝境,善和恶都会无限放大,这在现实主义的小说中很难办到;另一方面,科幻可以通过幻想的方式,把现实里一些意义很重的事,变得无足轻重。比如生,比如死,在某些科幻设定下,都太轻巧了。转型也谈不上,因为我其实从小学就看《科幻世界》啦,所以写科幻也是自然而然的。之前写青春小说可能练习了更多的写作能力。
G:你是比较特殊的——既做过编辑,也是作者;那么从综合的角度来谈,你会怎么评判一部科幻小说的好坏呢?
陈:这个事不太好说,我一直相信好的小说是没有一个评判公式的。公式只能筛出符合要求的小说,但那些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神作”,不一定是遵守公式的。如果创作这件事都可以用公式去套的话,那离A.I.批量生产就不远了。所以在挑出好小说这件事上,更依赖于编辑的个人品味和经验。品味决定了准入门槛,经验可以弥补个人口味偏好。这是个玄学,哈哈。
G:嗯呢!好的小说无定式。说起来,意识、潜意识领域的小说很少——因为很难把握;那么写这个领域的科幻小说,你的感想如何?
陈:感觉就是好难……时而觉得点子很厉害,时而觉得“哇~软到神棍”。但不管什么领域,哪怕是量子领域(笑),也只是我讲故事的背景。我不是设定党,哈哈。
G:听起来写的时候很纠结的样子,不过我有一个更纠结的问题,纠结要不要问你……
G:最近微博上在传一个俄罗斯科幻电影《异界》的预告片,讲述建立在人们记忆之上的奇异世界的故事……
陈:呜呜呜,这么偏的故事竟然也能撞梗……但这是写作中难以避免的事情,唯一幸运的就是在微博上传开这个预告片之前小说就已经发表出来了,不然真是有嘴也说不清。T-T
G:其实细看两个故事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一个是潜意识世界、一个是记忆世界,一个物理规律跟现实一样、一个完全不同,人物走向也完全不一样……(努力安慰作者中)
陈:因为没有字幕,其实听不懂在讲啥,不能确定那个预告片展现的世界观是否与我的构思一致。但从一些场景的视觉特效看,倒蛮符合我想象中故事发生的地方。有一种又倒霉又荣幸的感觉?所以这件事告诉我们:有了点子千万别拖,赶紧写出来投稿!不然说不定哪天别人就比你先写出来了啊~
G:是的,这才是有血有泪的创作经验啊同学们!小说最后似乎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会写第二部吗?好期待的!
G:哈哈,那我现在就开始催稿了!最后一个问题~想问一下,人生阶段的不一样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创作理念吗?现在的自己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
陈:确实会有改变,可能更成熟了一点儿?但我细想了一下,成熟可能体现在写作技巧上。就文章的内核来说,中二之魂永不熄灭!
后记:陈老师告诉我们,写作是关于自我的表达、提炼,是给自己寻找突破口的事;哪怕不够“硬”,只要能够很好地传达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也是可以成为优秀的科幻小说——毕竟人的故事是写人。
科幻小说可以放大衡量事物的维度,将平凡日常的标准模糊,提炼出更加意义深远的思考;日常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事物,他们也可以在科幻世界中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给人以生命的另一角度的思索。科幻小说可以辉煌瑰丽,也能出其不意,然而本质上仍然是写人的故事,是为了打动人而写的故事。至于制定标准这回事还是交给A.I.吧。(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