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美莉亚农村发展急需人才,但只有发展了才能留住人,在当前多数农村还未能有效发展时,如何让人才愿意留下来?
“愿意来”的关键在于优化人才的引进条件,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的下乡通道,多多在政策导向、体制机制上进行引导和倾斜。
“留下来”的重点在于有看得见的发展机会,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有赚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既安居又乐业还养生的美好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新职业。
8月1日,在锦州市义县头道河镇的果园里,青绿色的早金酥梨正竞相染出金黄色的外衣,眼看就可以采摘上市了。义县科技副县长王宏穿梭在梨树中,向农户讲解这棵树怎么修剪,那棵树如何疏果。
王宏是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今年是他到义县任职的第11个年头。在他的带领下,义县果树总面积达到1.6万公顷,累计引进矮化寒富苹果、南红梨、早金酥梨、托拉米树莓等36个新品种。
义县地处辽西,气候干旱,种植传统作物玉米、高粱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王宏为农户引进的果树品种更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成熟的果子甜度高,丰产性好,单位数量果树的收益是传统大田作物收益的50倍甚至100倍。
果树的种植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春天,梨花节吸引大量游客来赏花,夏季秋季,果子成熟时又有大量游客来采摘,果农的果子不愁卖,日子越过越舒坦。
“义县有了王宏,比引进一个大项目还让人高兴,他就是我们的‘活财神’。”头道河镇副镇长顾文柱说。
记者了解到,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将更多的资金、智力、人力从城市引入乡村。但是,如何引进人才,引进后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发挥作用后又如何留住人才,这是许多乡镇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们通过科技共建、科企合作等形式,选派科技副县长、组建专家服务团,变‘输血’为‘造血’,有力促进了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史书强认为,与实施乡村振兴需要相比,乡村人才依然匮乏,尤其缺乏懂得优化改良技术、挖掘乡村文化价值、销售推广农产品等方面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8月20日,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特派员、鞍山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城三星”)总经理张青忙碌在蔬菜育苗温室大棚内,指导农民将茄子秧嫁接在砧木上。“这样嫁接的茄子苗不易死棵,用农药少。”张青对培育成果充满信心。
2006年,企业创立之初,海城三星董事长李世鸿从省农业科学院聘请张青担任公司技术总监,在他看来,专业的事必须交给专业人才来做。“如今看来,没有张青,不会有现在的海城三星。”李世鸿笑着说。
在张青的带领下,公司引进国外优良蔬菜品种类型300余个,先后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45个。目前,海城三星已发展成为集科研、种植、休闲观光、温泉体验、餐饮、技术培训、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公司,是全国颇具规模的蔬菜育苗工厂。
多半时间里,张青都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农民,农民们都亲切地称张青为“张老师”。“现在我把更多精力放在培育人才上,只有让农民拥有职业技能、专业水平,农业才能真正发展好。”张青说。
7月27日,辽阳市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生物防治技术现场会在灯塔市张台子镇的水稻田旁举行,无人机载着水稻益虫赤眼蜂向稻田里定点投放,吸引了不少农户驻足观看。
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介绍,赤眼蜂被玉米淀粉制成的大药丸似的放蜂器包裹,可在水田中漂浮、防雨,还可降解,应用无人机投放相比人工更精准更均匀,能飞到农民难以行走的稻田深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灯塔市科技副市长侯守贵望着天空中的无人机喜上眉梢,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把最新最好的技术推广给农户,提高种植效益是他最大的心愿。
提起侯守贵,这片稻田的负责人、灯塔市金康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复高兴地说:“他不光教我们科学种植技术,还给我们带来了辽粳、辽星等优质品种,他是我们认可的专家。”
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意识到,借用科研机构的才智,可以有效带动自身快速发展。
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认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跨越,人才大多聚集在城市,而且城市越发达,人才就越高端,只有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引高端人才下乡,才能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要求。
8月,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三道河村的山林中,文逊智、张立新夫妻俩经营的“原始部落”度假村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见游客们玩得开心,张立新打心眼里高兴,近两三年,夫妻俩繁育细鳞鱼,度假村渐渐步入了正轨。
2008年,沈阳市民文逊智、张立新夫妻怀着置一份资产的心态买下了占地4公顷的鱼塘和度假山庄。后来,文逊智在翻阅《桓仁县志》时了解到,桓仁细鳞鱼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物种,他意识到,这也许是个不错的商机。
可是,一年一年的投入,结果却是鱼一批批死去。文逊智查阅了各种资料,仍然找不到繁育细鳞鱼的方法。“没有专业技术,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忆当年,张立新仍然感伤。丈夫文逊智决定到大连海洋大学深造,在专家的指导下,他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可这时,新问题接踵而来。2014年,连年的投入早已让夫妻俩掏空了老底,借遍亲戚朋友后,还有5万元钱缺口,张立新想到银行贷款。由于夫妻俩是沈阳户口,桓仁当地无法办理贷款。回到沈阳咨询,又因为创业地不在沈阳而遭拒。
如果把户口迁到桓仁呢?一是不行,因为夫妻二人在农村没有耕地,无法落户;二是不愿,因为影响孩子在沈阳上学。
“5万元钱几乎把我逼入绝境。”张立新苦笑道,“好在我们挺过来了,现在卵苗成活率能达90%以上,年产3000余条。”
缺钱、缺技术是人才下乡普遍遇到的难题,有技术却推广不下去则是另一番无奈。
义县种植西葫芦已有三四十年历史,形成了地区优势产业,但年年种植造成的重茬病让农户损失严重。义县果蔬特派团成员吴海东向农民推广玉米秸秆还田、高温闷棚技术,可以有效杀死病细菌,当地农民却不买账。“农民认为他们自己种了一辈子地,经验丰富,我去做技术指导,他们总是信不着。”吴海东说。
王宏也曾遭遇类似的尴尬。在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时,果农们不买账,王宏自掏腰包买了3万个套袋分给果农免费使用,可是仅有一户果农使用了不到100个。正是这几十个套袋改变了果农的认识,因为,套袋后的苹果又大又红,味道更好,卖出了好价钱。
果农巩凤龙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村里卖苹果论树卖,不让挑,苹果不分大小个儿,全都1元钱一斤。现在苹果长得好,我们按个儿分级卖,贵的每个能卖7元甚至10元。”
4年不打除草剂,只施农家肥,义县高台子镇柳树沟村绿达家庭农场的早金酥梨树今年终于见了果,预计产量2000多公斤。林下,放养的鸡、鹅在四处找虫子吃,城里来的农场主寇玉江忙着捡鸡蛋、鹅蛋,返乡创业的他皮肤晒得黝黑,和当地农民已经看不出分别。
2014年,义县开始建设“千亩果园工程”,原在锦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工作的寇玉江决定回乡干一番事业。他包下16公顷地,种植苹果、梨、桃、杏等果树,还发展林下养殖。如今,他的“寇老西”鸡吃虫子长大,鸡蛋远销北京、广州等地,批发价高达每公斤30元,仍供不应求。
“政府一亩地给我400元钱补助,免费为我挖水渠、通电,技术上还有王宏等专家提供免费指导,创业过程顺风顺水,我没后悔。”寇玉江告诉记者。
“专业人才不仅能节约农村发展成本,还能因地制宜地挖掘农村的特色潜能,使得农村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可以立足高视野、高起点。”张思宁表示。
2008年,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的王胜君,选择到北京一家农业类公司工作。走出去的他发现,辽宁有很多优质农产品,但却看不见有多少知名农产品品牌,都被当作原料低价卖给了外地的贸易商贴牌销售。
2012年,王胜君带着团队、技术和资源回到沈阳,他先从农民做起,开始调研考察,了解农产品的供应链,然后将零散的资源整合,通过与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签订合同,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产业互联网,2014年创立了“沐诺农场”。
如今,新民有机蔬菜、大连大樱桃、鞍山南果梨、东港草莓、阜新牛羊猪肉、大孤山有机鸡蛋、宽甸乌鸡……已成为最受“沐诺农场”家庭会员关注的品牌。
沈阳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景再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是靠农业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盘活整合农村要素市场,吸引城市人才和资本投到乡村;二是靠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生活、工作;三是政策引人,鼓励和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如我省已实施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四是感情引人,很多人对家乡有感情,对农村有感情,对乡村振兴有情怀,那就需要积极争取这部分人,为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到农村生活和工作创造可能性。
“人才引进来后,关键在于留住,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心,一旦他们走了就很难再回来。”省农业科学院技术推广处处长王昕说。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柴宇认为,想留住人才,必须健全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政策,建立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
史书强建议,制定优惠政策应精准对接需求,确保优惠政策落地,分担下乡人才在事业发展上的后顾之忧,并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形成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和依靠人才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