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油说吧采写 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 陈培均 黄莉玲 樊文扬 韦娟明 冯奕然 黄嘉丰 敖银雪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导致众多家长蒙受损失,深受困扰。有投诉案例的充值金额甚至高达几十万,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引起社会关注,8月3日,广东消委会约谈游戏经营相关企业,推动采取有效措施整改问题,确保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要求落实到位,并向广大家长发布消费提示。
就在此前一天,8月2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
广东消委会表示,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自制力和辨别力较差,缺乏完善的金钱观,一旦掌握家长手机和支付密码容易进行大额充值。从目前的投诉案例看,充值金额动辄几千,大则上万,乃至数十万,不仅导致家长经济损失,甚至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对此,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在提供手机等电子产品给孩子进行日常学习、娱乐使用时,务必保管好支付密码、个人身份证等重要信息,尽量设置采用指纹、人脸进行识别的支付验证方式,切勿采用“免密支付”或绑定大额银行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单次游戏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累计充值不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累计充值不超过400元。家长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随便满足孩子提出的超出以上限额的充值要求。
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设备包括有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家长反映,一大问题就是上述设备带来的充值消费问题,如在儿童智能手表绑定的家长端并未开启免密支付和支付确认的前提下,小孩在手表端购买游戏服务,就能直接从家长端扣款。
同时,不少家长认为,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内的App存在诱导消费的嫌疑。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南都记者发现多条关于小天才电话手表内置App诱导充值消费、未经家长同意“自动”扣款的投诉,其中涉及只只学园、梦想庄园、兜兜龙同步学等App。苏先生向南都记者反映称,小天才电话手表内有很多地方需要付费充值,除了游戏还有听书App等,比如孩子听故事可以先试听一两集,后面的部分就要付费购买。“像是喜马拉雅App,即使你在手机端已经买过会员了,在手表端还得再单独充值会员,两者是不通用的。”
对此,小天才电话手表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上述只只学园、梦想庄园、兜兜龙同步学三款APP均已下架。该负责人介绍称,小天才对端内应用程序有着严格的管控措施,内置App主要都集中在生活工具类、故事类,游戏类App是不允许入驻的;在技术接入上,端内所有第三方App都不允许向支付平台申请免密支付以及连续包月的接口需求。
事实上,除了小天才,其他品牌的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同样面临诱导未成年人充值的质疑和投诉。
此前,有消费者称,360儿童智能电话手表里的“兜兜龙同步学”“脑力大师”两款App,未经家长同意且无需输入密码即“自动”扣款199元、99元。对此,兜兜龙官微、脑力大师及360儿童电话手表方面均向南都记者表示,“不存在未扫码情况下就自动扣费的情况”。360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客服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如确有客户反馈“自动”扣款的情况,需进一步核实是否存在这类特殊情形,再协助客户联系第三方软件处理退款事宜。
近日,南都记者实地走访了华为儿童手表线下门店,并体验试用了其中的“悟空学院”、“兜兜龙同步学”等内置应用发现,这些通关游戏大多是数学计算题、知识问答等,积累的“金币”等奖励,可以用来购买装备、提升段位等,还有“开通会员享受特权”的提醒,会员权益包括知识点测试、专属科普故事、多学科资源等。点击“立即开通”之后便出现一个二维码,需使用手机微信扫描之后关联登录再进行充值。
此外,还有多名网友投诉称,小米旗下的米兔儿童电话手表内App存在诱导儿童消费的情况,所涉扣费金额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其中有人表示,App只需要扫二维码就直接扣费,导致几天时间里被扣款5970元。
对此,小米游戏中心客服向南都记者表示,平台只能协助处理收款方为小米游戏和北京瓦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服务,其他平台的需要联系相对应的收款方进行退款。南都记者查询获悉,北京瓦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小米互娱的关联公司,成立于2009年6月,主要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电影发行、应用软件服务等。(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内容)
暑期正值未成年人上网高峰期,面对这一庞大的网民群体,网络社交平台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为此,南都记者参考App累计下载量,随机选取头部、中部、尾部共12款网络社交类App进行实测。本次测评考察重点在于平台是否建立相应机制识别未成年用户,是否建立健全青少年模式,以及平台内容生态治理情况。
实测发现,大多数被测App设置的适用年龄门槛形同虚设,用户任意填写18周岁及以上年龄,即可绕过App年龄验证环节。在“青少年模式”逐渐成为App“标配”的当下,仍有4款App没有建立这一模式,其中还包括在应用市场下载量排名靠前的头部App。
此外,多款被测App均存在淫秽、低俗庸俗以及“擦边”内容等负面有害信息。比如一些推送的图片或视频中,画面纷纷对准女性胸部或下体;还有一些主播在直播跳舞时不断向镜头突出展示胸部和臀部,打起了“擦边球”。(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内容)
8月2日,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意见稿》指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应实现联动。未成年人模式应具备自动切换功能,在移动智能终端一键启动未成年人模式后,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应自动切换到未成年人模式界面;其次,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应提供必要接口和数据共享,满足未成年人防沉迷提醒、家长监督管理等功能。
与此同时,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应为家长提供对未成年人使用时长、信息服务接收、应用程序下载安装等方面的管理权限,满足家长对未成年人用户的监督、豁免和审核需求。同时,家长可以使用关联账号对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应用程序下载进行审核,豁免或禁止用户下载及安装特定应用程序。
在功能限制上,《意见稿》指出,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未成年人模式下不得设置以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为主题的网络社区、群组、话题,不得利用泛娱乐化功能和内容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