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661个细分领域在市场运行、竞争结构、投融资动向、产业布局、技术赋能、政策及舆论等方面的十大发展态势及变化趋势,分析碎片化内容导致背景下版权保护挑战、违规现象扰乱市场秩序等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状态在数字化时代中的折射。随着数字经济浪潮强劲推进,文化数字化飞速发展,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不断被满足,内容消费潜力不断被释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1]这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长期增长乏力的风险。尽管如此,全球数字出版和内容流媒体市场从2022年的1631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845.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3.2%,[2]仍保持了旺盛活力;我国娱乐及媒体行业在未来5年预计将以6.1%的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强劲增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5%。[3]这将为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全球数字内容领域竞争、拓展全球业务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内容产业被视为一个结合了高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新型知识集成产业,[4]涵盖多个细分领域,在产业融合趋势下,细分领域之间边界消融。在过去几年的报告中,[5]数字内容市场风云变幻,产业融合深入推进,但尚未形成可替代的新兴内容领域,因此本研究在累积多年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延续性和历时性研究,以充分展现产业发展脉络。
2022年,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市场规模总体保持继续扩张态势,10个细分领域中超千亿元规模的增至8个,其中短视频、动漫、网络游戏、在线)。各细分领域规模增幅分化较大,知识付费增速遥遥领先,短视频、动漫、数字阅读增长稳健。2023年国内游戏市场规模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增速反弹至13.95%,韧性强劲。基于以上数据分析,随着未来宏观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细分领域市场的不断调整与优化,本研究预计2024年数字内容产业大部分细分领域将恢复至1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图
5亿人,网民渗透率普遍在50%及以上(见图2)。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10.1亿人,渗透率高达95%;新闻资讯和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也已超7亿人。但用户规模增速已普遍放缓,大部分已不足10%,在线音乐和网络游戏甚至出现下滑,而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则表现出了逆势增长态势,“泛知识”类内容用户需求旺盛。在上一版报告中提到,数字内容产业的价值结构已经从流量“圈地”走向商业变现,[6]此次数据表现延续了这一趋势。根据本研究测算,数字内容产业大部分细分领域用户规模已进入平台期,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将徘徊在2%左右,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直播这3个领域增速较快,分别约为7%、8%和12%。图
数字内容产品是精神消费产品,内容付费转化率是用户对产品或服务认可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企业营收转化能力的直观体现。2019—2022年,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大部分细分领域付费转化率稳步提升,其中,网络视频、动漫、在线音乐、知识付费、短视频、新闻资讯这
6个领域达到了新高点(见表1)。从2022年数据来看,网络游戏付费转化率遥遥领先,超过60%,其次是网络视频和动漫,分别为24%和22.19%;在线教育、在线音乐、知识付费紧随其后,且后两者增速最快,其中,在线音乐相比国外音乐平台Spotify约40%[7]的付费转化率还有一倍多的增长空间;短视频、直播、数字阅读转化较弱,随着付费短剧的火爆,短视频内容付费潜力可期;在新闻资讯领域,付费订阅模式在国内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财新网、虎嗅等标杆的成功运营为其他平台提供了示范和借鉴。疫情期间,用户线上消费习惯加速养成,数字内容品类、场景不断丰富,为付费转化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这种增长态势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表1 2019-2022年
10个细分领域付费转化率汇总表及走势图注:因资料获取限制,个别数据统计有缺失;短视频领域统
计参考带货转化率;“2019—2022年走势”列中圆点表示高点。市场竞争更加分散且激烈,企业降本增效精益化发展
[8]头部企业贡献大部分营收,竞争格局较稳固,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资源、资质、资金壁垒。2022年,10个细分领域中有一半市场集中度超过70%,分别为短视频、新闻资讯、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网络视频(见图3)。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7个领域出现同比下降,这意味着头部企业市场主导能力减弱,竞争主体数量增加,竞争趋于分散且将更加激烈。面临严峻外部环境带来的重重挑战,数字内容企业纷纷进行业务调整,通过降本增效的方式减少投放、收紧开支、聚焦主营业务、打造增长新引擎。数字内容企业改变以往扩张战略,转而将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图
严冬”仍在,科技赋能受资本青睐受全球经济下行、局部冲突、疫情、通胀等因素影响,数字内容产业创业及投资热度减弱。2022年,数字内容产业新增企业数量下降明显,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网络视频新增企业数量大幅下降,多个领域如在线音乐、数字阅读、新闻资讯、在线教育、动漫当年甚至无新增企业(见图
10个细分领域投资事件数量和投资金额只有基数小的新闻资讯实现正向增长,其余均同比下降,且下降幅度都超过了50%(见图5),产业投资更加冷静和理性。一方面,早期涌入产业的大量投资带动的预期过高,而实际盈利表现难以支撑高估值,回报不足导致投资者情绪受挫;另一方面,随着政策监管常态化及科技创新战略地位凸显,投资市场加速转型,资本从互联网流向智能制造领域,如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制造等。科技赋能方向也成为10个细分领域中最受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数字内容产业长期理性的价值投资文化逐渐形成,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和创新动能,以降低投资风险。图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规模效应,优质内容、流量、资源倾向于向头部聚集,帮助龙头企业拓宽业务版图、触达更深远的产业链条。以腾讯集团、字节跳动、阿里、哔哩哔哩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企业,以“
产业+投资”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了庞大的内容生态。本研究统计了2021年至2023年6月腾讯集团、字节跳动、阿里、哔哩哔哩的投资版图,4家共参与125起内容领域投资事件,其中,腾讯投资(含参投)了70起,占比过半;其次是哔哩哔哩,投资(含参投)了42起;字节跳动共12起,阿里系在内容领域布局较少,共7起。战略投资是最常见的方式,共有97起(去重后)。从涉及的领域来看,投向网络游戏领域的事件占比最高,达到66%;其次是动漫,占比20%,遥遥领先于其他领域。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庞大,持续变现能力强,动漫作为IP的源头,内容潜力大,动漫与网游联动发展可激发较强的协同效应。“
”领域增长迅速,知识付费迎来二次“起飞”现阶段,以网络游戏、动漫、音乐、视频为代表“
泛娱乐”领域仍为数字内容产业主要阵地,规模大但普遍增长乏力;以知识付费、在线教育、数字阅读为主的“泛知识”领域则表现出较强增长活力,2022年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增长率遥遥领先,数字阅读也高于大多数领域,仅在线教育处于中等水平(见图6)。“泛知识”领域迎来二次风口,从供给端看,随着视频、直播逐渐成为内容呈现和传播的普遍方式,知识创作和分享的门槛降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草根”创作者,从考试、升学、求职等专业内容到美妆、育儿、家装等生活技能,内容越来越丰富;从需求端来看,在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内卷”加剧的情况下,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被压缩,而对自我提升的需求增长,知识类内容潜力凸显。这也体现出了教育的反周期性和刚性需求属性,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人们更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供需双方的同时壮大,激发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知识交易的活跃性,知识付费在这一过程中再次获得了蓬勃发展,为其带来了二次起飞的可能。图
2021—2022年市场规模增长率,气泡代表2022年市场规模,气泡越大,代表市场规模越大。AIGC驱动产业数智化发展,将涌现新的内容供需场景
年年初,从AI作画领域的DALL.E到Stable Diffusion,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对话机器人,AIGC应用引起了全球广泛热烈关注,它是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人机交互等AI核心技术领域深厚积累的成果,其通用性在各个领域均有广阔应用空间。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创作与消费,是AIGC的自然应用场景,依托AIGC的创作能力和解决方案,可帮助实现数字内容产业全链路的升级。首先,AIGC可赋能数字内容创作,如新闻自动写作、智能创意助手、AI编剧等,这些工具将大幅提高内容生产效率,而文生图、文生视频的能力,则有助于快速将网文小说生成漫画、视频,降低创作门槛,丰富内容形态,提升IP变现的效率。Gartner预测至2023年将有20%的内容被生成式AI所创建;至2025年生成式AI产生的数据将占所有数据的10%(目前不到1%)。[9]其次,AIGC可帮助实现精准用户运营和商业变现,通过将用户属性标签化,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甚至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用户行为以辅助决策,提升广告投放的准确度和转化率。最后,AIGC与5G、AR/VR等技术融合,可让内容以流畅、沉浸、交互的方式呈现,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体验。国内外已有不少公司将AIGC融入业务运作中,国内如腾讯的AI Lab在游戏的美术设计、内容设计、测试、体验优化、运营优化中已经开始了研究与应用,如场景生成、玩法设计、智能NPC等;国外谷歌聊天机器人Bard是最先在对话式AI中插入广告的大模型C端产品,Meta、微软也在对话式产品中增加了广告,还推出了一系列工具帮助广告主更好地利用大模型,真正实现对每个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对一实时生成。数字内容企业
月,商务部等27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积极培育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游戏、数字电影、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线上演播、电子竞技等领域出口竞争优势,提升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数字内容企业积极乘借政策东风,竞逐海外市场,拓展新的增长曲线。网络游戏领域,腾讯游戏、完美世界、米哈游、莉莉丝都已取得了亮眼的出海成绩单,如腾讯游戏的国际市场收入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分。在2023年6月中国手游发行商全球收入排行榜中,有39个中国厂商入围Top 100榜单,《王者荣耀》收入蝉联全球手游畅销榜冠军。[10]非游戏方面,根据data.ai发布的“2023年7月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30强”[11]榜单,字节跳动、欢聚集团二者旗下产品Tiktok和BIGO LIVE位列用户支出排行榜前两位;网文出海企业畅读科技,数字阅读企业掌阅科技、HiRead,视频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哔哩哔哩,直播企业挚文集团,短视频企业快手等数字内容企业都名列榜单之内。国内厂商在海外广告推广方面也不遗余力,美国科技巨头Meta公司财务主管表示,该公司2023年第三季度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由中国企业推动,中国的电商和游戏广告在包括Facebook和Instagram在内的Meta平台上投入了大量资金。[12]数字内容企业将在国内已验证的买量推广模式复制到海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新的增长。未来几年,出海将仍是数字内容企业集中发力的方向,在拓展企业收入来源的同时,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政策推进产业规范化发展,主流媒体舆论环境向好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创意、数字动漫、数字娱乐、高新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13]数字内容产业是新型文化业态的典型代表,肩负着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重任,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兼具的特点令其发展走势受政策和舆论的影响较大。2022年以来,直接针对各细分领域的政策并不多,很多是在有关文化、教育、市场监管、网络信息等相关政策中出现。一方面,政策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示范引导;另一方面,政策积极鼓励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在网络游戏领域,2023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实施网络游戏精品出版工程的通知》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融入中华传统元素、环保题材、科幻科普等主题,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游戏作品。[14]在直播领域,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规范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15]在视频领域,“推出更多高品质的短视频、网络剧、网络纪录片等网络视听节目,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也已被写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主流媒体网站的报道作为舆论内容的权威代表,往往能聚焦行业焦点,引领议题设置,甚至影响政策制定,对产业发展有必要的督导作用。主流媒体关于10个细分领域的报道情感倾向差异化明显,但总体向好,有7个领域正向报道数量高于负向,3个负向高于正向;相比上一版(2021年报道中6个领域负向高于正向)明显改善。其中,动漫、在线教育、网络视频、数字阅读、在线音乐得益于其文化传播价值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具备非常有利的舆论环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短”内容成为主流的资讯获取方式,信息传播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碎片化传播导致的信息残缺、失真等问题引发了更多误解和偏见。在信息碎片化环境下,刺激、夸大的标题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阅读量,这进一步助推了劣质信息的传播,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与传统媒体大众传播、单向传播的方式不同,基于用户大数据和精准推荐算法实现的个性化推送几乎成为资讯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的标配,用户看到的都是趋同的内容,同类观点不断被强化,这也加重了网络群体的分裂和对立,易引发网络道德风险和舆情危机。同质化现象加剧,亏损局面难扭转
近年来,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在产品功能、内容场景、商业模式方面同质化竞争严重,持续创新力不足导致商业变现空间受限。从曾经火热的知识付费平台到数量激增的MCN机构,从激烈的
“千播大战”到当下如火如荼的“百模大战”,当一个新模式走通后,大量同类竞品迅速涌现,内容、功能、体验相似,导致竞争愈发激烈,而变现模式单薄引发的价格战则不断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即使最后脱颖而出的少数也难以走出亏损局面。内容领域商业化变现主要依赖用户付费和广告营收,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转化率整体偏低,这让不少细分领域虽然坐拥庞大的用户规模,但并不能有效转化为收入。典型的如订阅会员超过1亿的网络视频平台爱奇艺在降本增效的努力下,2022年才结束了连续12年的亏损,而拥有超过3亿月活跃用户的哔哩哔哩仍陷入持续多年的巨额亏损中难以自拔。分别坐拥4.8亿和3.8亿用户规模的动漫和在线教育领域,头部企业奥飞娱乐、美盛文化2022年亏损分别为1.72亿元和7.53亿元,好未来、有道2022年亏损分别为11.36亿元和7.27亿元。如何找到突破口,不断通过差异化竞争提供独特价值,开拓新市场、提升盈利能力,是内容企业始终要思考的问题。AIGC趋势下数字内容监管和版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人工智能生成技术(AIGC)已经在文字、图片甚至音乐、视频生成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潜力,消费级应用的落地将大幅降低内容创作门槛,但同时也将增加作品被滥用、侵权的风险。国内加持了大语言模型的教育智能硬件中也被发现有一些扭曲历史、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大语言模型并不具备人类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对于输入语料中涉及侵权、偏见、歧视、扭曲事实、隐私和敏感信息难以做到有效识别和规避,由此引发的社会伦理风险将为数字内容监管带来新的挑战。而大语言模型应用基于复杂算法模型和大规模训练数据生成的逼真内容,让普通用户更加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和版权归属,原创内容将面临被篡改、侵权的风险。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的版权保护手段力不从心,如何采取更加智能化、自适应的方式保护数字内容作品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一项严峻挑战。
近年来,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新闻资讯(含自媒体)等数字内容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内容违规、消费陷阱、造谣传谣、流量造假、侵犯隐私、危害未成年人等问题时有发生,侵害广大内容消费者权益。以UGC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平台情况最为严重,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开展的调查显示,
67.0%受访者感到自媒体乱象严重干扰了网络环境,66.9%的受访者指出影响了权威、真实、理性声音的传播。[16]短视频平台则长期面临着侵犯版权、虚假广告、不良导向等问题,而直播平台出现的主播言行失范、流量造假、假冒伪劣、诱导消费、“坑老陷阱”、售后无门等一系列扰乱数字内容市场,引发广泛关注,不利于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数字内容产业以内容为核心,精品化已成为其发展的关键趋势。这不仅涉及经济营收,更关系到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精品化内容的积累也为AI大语言模型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中文互联网语料,为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内容平台作为信息传播中介,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好内容
“把关人”的角色,促进主流价值的传播。可借助出版业专业、正版、精准、规范的内容资源和语料资源,将出版业高品质内容融合应用至数字内容平台中,形成专业数字内容资源底座,支撑游戏、动漫、视频、资讯等产品知识体系建设,提升内容质量,在知识需求爆发的当下,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内容服务。把握AIGC
数字内容产业伴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智能设备等信息技术及设施的发展应运而生、迭代升级,本质上是内容与技术融合的产物。在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提高生产效率,并拓展丰富的内容场景,成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不二之选。大语言模型的火热发展与应用,激发了内容创作新的想象空间,如AI的应用为网络游戏图像渲染、模型构建、语言对话生成等提供了本质性创新,为稿件创作、图片创作、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而
AI虚拟人、数字人走入直播间在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娱乐体验。2024年开年,OpenAI推出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可生成长达60秒的逼真视频引发业界轰动,这将为视频内容生产带来新一轮革命。业内多方预测,2024年将是AIGC应用场景全面爆发的一年。数字内容企业应积极布局长期发展战略,顺应产业升级浪潮,力争在新一波技术革命中把握先机。探索新形势下版权保护思路,激活创新活力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日益完善,数字内容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自2005年起,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多部门连续多年开展
“剑网行动”,至2023年已开展19次,通过查办网络侵权案件、关闭侵权盗版网站、处置删除侵权盗版链接等措施,严厉打击了短视频、直播、在线教育等领域侵权盗版行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内容创作中,由此引发的训练数据侵权风险、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人机交互生成内容的权属配置等问题引起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关注。2023年12月23日,美国立法者提交新法案要求AI公司披露受版权保护的训练数据,而此前日本政府表态不会对AI训练使用的数据实施版权保护;韩国明确不允许对未经人类创作的AI生成内容进行版权登记,英国则是为数不多的为AI作品提供版权的国家之一。我国于2023年5月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总体要求;12月,被称为国内“AIGC图片著作权第一案”侵权纠纷案件迎来了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一审判决,认定被诉侵权行为构成著作权侵权,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新技术形势下版权问题和侵权风险更加隐秘和复杂,版权保护政策也需与时俱进,在高效维护数字资产版权安全和实现数字资产商业价值转化之间做好平衡。三方协同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
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社会三方的协同治理。政府层面,针对数字内容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众多部门已陆续出台一系列监管政策,对规范产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但要警惕一些违规产品以隐性变异、改头换面、表里不一等手段导致监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行业层面,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建立规范运营标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示范效应,提升企业规范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社会效益。社会层面,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产品用户、社会大众各方作用,形成常态化监管环境,进一步对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形成震慑作用和长效制约,促进内容市场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