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派长生果皮在没有手机的年代,农村生活可不像今天这么“沉迷屏幕”,但也并不乏味。那时候,晚上农民们的解闷方式丰富多彩,
现在这些年轻人,整天抱着手机,看看哪个朋友圈不更新,生怕漏了点啥,真是让人感叹:“哎,怀念以前那些日子,那才叫生活呢!”
没有手机,没关系,嘴巴还能转!吃过晚饭后,农村人不急着回屋,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盯着手机刷个不停。大家最常做的事之一,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口,或是到邻居家串门,聊着天吹吹晚风。你问聊什么?那可多了去了!
大家聊的东西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鸡毛蒜皮,但重点是什么?八卦!某家的闺女跟谁走得近了,隔壁老王家的狗又和谁打架了。没有微信朋友圈,村头就是天然的“信息流”。谁家的喜事丧事、谁最近发了财,所有的“新闻”都能在这个小圈子里流转。
冬天的夜晚时间长,天黑得早,但农民也不会闲着。那时候编织草席、纳鞋底、补衣服成了家常事。每家每户都有手巧的老人,围着火炉,用简单的工具扎草、编筐。那些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是他们手里的“艺术品”,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劳作间一家人话里话外透露出的温馨,暖意融融。
打牌成了男人们的不二选择,尤其是在赶集的日子。谁家院子里有了桌子,几个牌友一坐下,一场“三缺一”的牌局就开始了。男人们一边抽着烟斗,一边拍着桌子,偶尔赢两把,心情好得跟中一样。
与此同时,女人们可没闲着,她们通常会一边聊天,一边坐在昏暗的灯下做针线活,给家里人缝补衣服,或者织一些毛活。虽然不像现在追剧那么“爽”,但那时的家庭气氛浓厚,邻里之间还常常互帮互助。
那时候的农村夜晚,可不是你现在想象的“黑灯瞎火”加无聊。要说乐趣,逗鸟逗狗可少不了!你看,现在什么电子宠物、虚拟养成游戏满天飞,可哪有养只真八哥、鹩哥过瘾?那些养了会说话鸟儿的人家,每天晚上准会提着笼子在村里溜达,鸟儿时不时蹦出几句“欢迎光临”“早上好”,逗得人哈哈大笑。
更厉害的,还能跟别人比拼谁家鸟儿聪明,没准儿还能拉出一场小比赛,看看谁家的八哥先学会骂人!那种乐趣,真不是现在手机屏幕里蹦出来的“宠物小精灵”能比的。
而那些“熊孩子”们,傍晚一到,简直是如鱼得水的时刻。捉迷藏、跳皮筋、打泥巴仗,根本停不下来。村头的大树、田边的草垛,都是他们的“游戏场地”。一群孩子跑来跑去,整个村子里回荡的都是欢声笑语,满身泥点子回家,挨了几句骂,第二天照样继续打仗。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些高科技“全民网游”,但这样的“自然网游”一点儿也不差,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你再看看现在的孩子,拿着手机平板,动都懒得动,就坐那儿看屏幕上虚拟的小人儿跳来跳去,真是让人忍不住摇头。那些年的农村夜晚,虽说没有电子设备,却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那种乐呵、热闹和真实感,真的是无可替代的。
要说最盛大的活动,莫过于农村放映队来了。大屏幕在空地上一支,电影就开场了!那个时候,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绝对是“头等大事”,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带着小板凳早早守候。
放映的多是革命电影或者香港武打片,看得人热血沸腾。一场电影下来,甚至能谈论好几天,绝对不亚于今天刷一整季电视剧的快感。
广场上拉个破布,什么《少林寺》《地道战》放一遍能看三回!小孩子跑前跑后,大人们搬着椅子满满当当,硬生生看成一场“电影节”。现在呢?刷个视频十秒不合胃口直接划走。哎,真是,现代人图什么呢?以前看电影,最糟糕的也不过是放映机坏了,大伙还能凑一块儿骂两句,乐呵呵回家。
哈哈,说到“摸夜”,那可是我们小时候的顶级“探险游戏”,比现在的真人密室逃脱还刺激!一群胆儿大的小崽子们,天一黑就鬼鬼祟祟地溜出去——你可别想有啥路灯啊,那时候,农村的路上可黑得能让你和自己影子打个照面。唯一的“照明设备”?月光啊!但说实话,月亮不够亮的时候,那点光还不如不亮呢,反正黑灯瞎火的,正好增加了神秘感。
然后呢?跑到庄稼地里、池塘边上,一个个猫着腰藏起来,随时准备吓唬旁边的胆小鬼。互相放冷箭,蹭一下从玉米堆后面冒出来,还得加点声音效果,模仿什么“鬼魂”“妖怪”乱叫,瞬间把同伴吓得腿软。要是谁先吓哭了,那简直就是全村的笑柄,一周都抬不起头来。那些年,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极限挑战”!
有些人回忆起当年的“摸夜”都忍不住乐——你说现在的孩子要是丢到那时候去,一脚踩进稀泥坑里,估计能直接投降回家。而那个时候呢,沾一身泥反倒觉得是“探险勋章”,衣服湿了也无所谓,回家再被爸妈一顿“亲切问候”,那才叫完整体验啊!这哪是“玩”,就是生活技能的培训班!
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农民们的生活照样丰富多彩,甚至那些消逝的娱乐方式,如今再看,反而有种令人怀念的“乡土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