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时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次修订版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在该次修改中首次新增了网络保护内容,至今正好满三周年。在此期间,监管层面出台了诸多的细化政策,以网络游戏为例,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的游玩时间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近三年来,在政策的指引和企业的落实下,未成年游戏防沉迷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保护进展报告》显示,近一年有28.86%的未成年游戏用户消费减少,消费额渐趋走低。这显示出防沉迷措施在限制未成年人过度消费方面的有效性。此外,报告中还提到,50.12%的未成年人在游戏中遇到“身份认证弹窗”后会选择停止游戏,这体现了未成年人在面对游戏时的自律性增强,也归功于游戏产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出的升级防沉迷系统。
同时,也应认识到,未成年游戏保护和防沉迷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持续加强和改进相关措施,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近日,《南方都市报》对于十款热门手游的防沉迷举措进行了测评以及打分,通过对实名认证、充值环节、监护人模式等方面进行评测,结果显示,大型游戏企业在监管要求基础上针对防沉迷进行了更多主动探索,整体表现位于第一梯队。其他游戏均符合监管对于未成年人游玩模式时长限制、充值限制等强制要求,但对于今年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关于游戏应提供监护人管理相关功能的要求实现程度整体较低。
从测评结果来看,大部分厂商的防沉迷举措都符合监管要求,但是在游戏企业不断升级技术手段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同时,未成年人也开始使用各种手段冒用成年人身份绕过防沉迷系统,而部分逐利的商家也在见缝插针的打着擦边球,这些都为未保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简单的规避手段是在网上找到公开的身份证信息比如“老赖”或者干脆使用随机生成的身份证号码,进一步的规避手段是未成年人使用父母、家中老人手机或身份证来玩游戏,而更复杂一些的是通过租号买号平台乃至黑灰产方式实现冒用身份。
已有部分厂商针对上述绕过防沉迷监管的行为进行了围堵,如网易《蛋仔派对》游戏针对70岁以上老人不擅长操作手机、容易被孙辈冒用身份注册的情况,上线了高龄用户注册人脸验证机制,实测认证不通过将无法注册游戏。在充值环节,《蛋仔派对》同样扩大了人脸验证范围,对所有用户设置充值限制,成年人账号在每日累计充值超过328元时即触发人脸识别。
尽管部分游戏厂商出台了更加严格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封堵了目前身份冒用的行为,但是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站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长期视角,应当从全社会出发,形成共建、共治的合力。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提出,网络游戏应坚持融合、友好、实用、有效的原则,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以醒目便捷的方式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提供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对网络游戏加强功能设计,便利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提出了新要求。
本次《南方都市报》测评中也发现在使用成年人身份注册进入游戏后,有超过一半的游戏已经设置了明显的监护人模式入口,可在其中设置游戏时长限制、游戏充值限制等。但是,此前多份相关调查数据均显示,虽然经常有大比例的家长希望能直接监测未成年人游戏时长或开发手机管理软件,了解并控制孩子游戏状态,但对于已有类似家长管理平台的游戏来说,实际加入其中的家长比例并不高。嫌麻烦、不愿意主动去了解、直接禁止子女接触游戏或完全放任不管等作法仍然较为普遍。
未成年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未成年保护法》分则的第一章是家庭保护,其后是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的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家庭要落实好自身的主体责任,再加上监管层面不断细化、游戏行业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多环节各司其责,才能建立能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环境。
(作者:高记源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深圳电子竞技行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