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鸿鑫中将被称为“首届AI春晚”的OpenAI开发者大会上,GPT-4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更新,豪华程度堪称史诗级。具体的升级换代之前已经说过此处不再赘述,今天来说下GPT商店,它的问世已经引起外界的纷纷讨论,这也是很多开发者认为惊艳的地方。
OpenAI的CEO奥尔特曼在现场的演示,只需在对话框内告诉GPT自己的具体需求,一个“创业导师GPT”很快就破土而出,全程不过几分钟,也无需任何编程操作。你没看错,所有想实现的功能,都能通过聊天构建。OpenAI还在现场宣布,GPT商店将在本月晚点的时候推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能靠制作专属GPT来赚钱了。现在可以预料到的是,GPT的应用生态也会不用多久就可能百花齐放。但AI时代的爆款应用,是否会就此诞生?而由此催生的应用生态,又将打造怎样庞大的市场?
历史不止一次的证明,要造就爆款离不开技术的迭代,而技术的迭代则要依靠人。
之前曾不止一次举过的例子,90年代是PC与图形技术的大发展时代,PC游戏与电脑图形技术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小众冷门到火遍全球仅仅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这背后是因为PC游戏能火遍全球。再深挖一下,当时PC游戏之所以火热是因为有约翰·卡马克与约翰·罗梅洛这样的天才。同时在PC游戏的助力下,电脑显卡,电竞等现在炙手可热的话题也都同时飞速发展。
虽然两位约翰现在都不做游戏了,但他们在几十年前创作的游戏至今依然有为数不少的玩家。2016年时,罗梅洛为他们在90年代创作的第一代《毁灭战士》的单人游戏部分添加了一张新地图并将下载链接放在网上,通关流程仅有五分钟左右。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隔靴搔痒的举动,直接成为了之后半个月内各大社交网络上持续不断的热搜。发布的当天,下载链接所在网页就收获了至少3700万的浏览量,以及至少150万的下载次数。一个月后,这两个数字分别上涨了15倍和10倍有余。当时各家网媒对此的报道中都采用了同一种说法--“冷饭还得大师炒”。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两位约翰在几十年前的游戏都称得上是爆款,而且时隔几十年后依然火热到疯狂的粉丝群体也足以证明,他们的游戏可能也会代代流传下去,正如昔日的象棋和围棋。
两位约翰都是90年代科技圈叱咤风云的存在,进入新世纪后又有类似的爆款。2008年夏天,iPhone系列的第二代iPhone 3G面世,同步面世的还有App Store,应用生态繁荣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大幕就此揭开。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商店里的APP数量就超过了50万,现在这个数字是近200万,如果算上因为种种原因下架的只可能更多,保守估计应该已经突破300万了。2010年10月,PC端专属的Mac App Store正式公布。第二年1月,Mac App Store作为Mac OS X 10.6.6免费更新的一部分推送给所有用户。在上线小时后,苹果宣布Mac App Store中的APP下载量就超过一百万次,排名第一的是当时风靡全球的游戏《愤怒的小鸟》。又是一个爆款游戏,虽然它没能像两位约翰的那样流行至今。
回顾一下从卡马克到乔布斯的二三十年历程,以及他们的爆款时,不难发现如下的共同点:不仅有长期的留存率,能构建商业模式,且有一定的护城河。虽然当时很难估算市场规模,但未来可能就是千万甚至亿级。
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需求决定消费,在讨论技术与需求的关系时很常见的一个误区,是以当下的、静止的视角,来看待人们对高新技术的需求。要是这么看的话很多产品估计都不应该出现,需求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很多理所当然的需求更多也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本质上是一个随着技术,时代等逻辑运动而不断发展的结果。
还是以前面说过的两位约翰举例,他们活跃在90年代,此时互联网和许多新兴的娱乐方式开始普及,虽然比过去丰富了许多但不能与现在相提并论。那为什么两位约翰能在此时打造爆款呢?首先要归功于新颖的PC。前面也说过当时的游戏市场是以日本为主的,任天堂、世嘉等企业家用机正如日中天,PC在很多人眼里都是黑客的玩具,以此为平台的游戏无疑具备出奇制胜的先机。而且不仅是平台,他们的游戏同样足够新鲜且质量过硬。虽然日本在此时的游戏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基本都是横版过关游戏,比如著名的《马里奥》系列。而两位约翰在创业后的首款游戏《德军总部3D》就是FPS游戏,既开创了一个新游戏系列又不落窠臼。试想下这样一种场景,昨天你还在操控马里奥踩蘑菇躲火球,今天就能拿着枪回到二战的战场大杀四方,《德军总部3D》就此成为爆款的开端还有什么意外的吗?
其实PC游戏刚火起来就有人批评,说两位约翰是“刺激并释放了人性深处关于杀戮的野性欲望”。这种说法虽然有点道理但有些过于偏激,难道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因为象棋的流行而演变出来的真人版吗?与其说是刺激野性,不如说是符合潮流。90年代冷战结束,同类型的题材充斥着各大小荧幕,只是两位约翰将这一题材搬到了PC上。
至此相信就不难理解了,两位约翰的游戏是符合了什么需求吗?他们提供的是在那个娱乐生活匮乏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直观刺激。这种刺激极易让人着迷,同时得益于卡马克精良的技术和罗梅洛优质的设计,虽然他们的游戏玩法千篇一律,但从来都是上市前就能引起极大的关注,上市后必爆火,甚至时隔几十年还会有单日下载150万次的一天。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需求有两点:便捷与个性。便携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信息,个性则可以很好的避免千人一面。这种情况下,用户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了。在等待、通勤、休息等场景下,用户希望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娱乐、学习或购物等活动。于是QQ,微信等新爆款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在分析某种新兴技术是否能满足需求时,我们除了关注人想要什么,还要关注技术能实现什么。
按照这样的逻辑,今天以GPT为首的大模型,究竟想要什么呢?从最近大半年大模型的发展趋势,以及OpenAI发布会的情况来看,目前至少显现出了两大越来越明显的倾向:一是从简单对话发展到能看会听,即多模态和跨模态方向的发展;二是想与更多的“同伴”协作,即智能体(Agent)方向的发展。而这两种愈发明显的倾向,就构成了未来大模型发展的两大技术逻辑:信息融合和自主决策。
信息融合意味着大模型可以通过融合多种模态的信息(如视觉、听觉等),实现对跨模态、跨领域任务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胜任不同场景的需求。而自主决策则通过多个智能体之间自动化的协作、配合,使大模型能实现在复杂环境、任务中的自主决策和行动,从而解放了人类的时间、心智。正如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催生了碎片化时间的场景一样,上述两大逻辑的演化和推进,也终将催生出一些人们从来没见过的新场景与新需求。
这么看来至少有两个方向的需求的实现可能性是最高的。一是个性化的智能助理,由于多模态技术的存在,这样的智能助理有可能脱离单一领域或单一模态的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深入人们的生活。第二则是智能决策支持,如果一种技术用与不用有很大区别时,它就会逐渐成为一种无形的刚需,比如手机签到功能。而智能决策也许正在创造这样的需求。自动化的智能体系统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让我们每天节省几个小时的时间,而在于通过快速、高效和多角度的分析,为用户提供“单一大脑”所难以得出的洞见。
虽然说GPT商店的出现为各类应用的生长提供了土壤,但爆款却并非完全靠人为的、主观的殚精竭虑就能想出来的。爆款本质上仍然要遵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唯有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思产品,才能长久地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痕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被留置后质问纪委办案人员,还说“你们差不多行了!” 王勇被查细节首次披露
什么是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导致“白肺”?什么情况需要就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专家解答
女儿骑完车跟妈妈炫耀“妈妈,我厉害不厉害?”“太厉害了,我心都化了,又多了一个互联网女儿”
爸爸记录下自家儿子的暖心举动,儿子为睡着的妈妈遮挡阳光,尽量不打扰妈妈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