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凡宇7月11日,记者从山西省太原市反诈中心获悉,伴随暑假的来临,孩子在有充足时间畅玩网游的同时,以孩子为目标的网络诈骗案件也进入高发期。其中,“免费赠送网游装备”成为骗子拉孩子下水最易得手的骗局。
近日,太原市反诈骗中心接到公安部推送的一条涉诈线索,有一个微信号涉嫌从事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民警找到这个微信号所有人的时候,却意外发现,其竟然是一个10岁的孩子。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跟诈骗挂上钩呢?
小威是太原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过年期间,他在家用手机刷短视频时,偶然看到有博主在做推广,称参与活动可以免费送某款游戏里的“皮肤”。爱好游戏的小威眼前一亮——这款“皮肤”平时是要充钱才能购买的,但爸妈对他零花钱管得严,眼看班上其他同学都买了,他心痒得不得了。“有机会免费拿,干吗不试试?”抱着这样的想法,小威按照视频教程,进了一个QQ群。群里有上百号人,从对话内容看,大多是冲着“游戏皮肤”来的。群主说,只要把账号和想要的角色名字发给他,回头就把皮肤发到游戏账户上。
虽然预想到可能有什么猫腻,但想着自己账户里没什么钱,小威还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把账号、密码和验证码给了出去。结果没多久,手机就收到“你的微信绑定手机号已更换”“你的微信在异地完成登录,本地登录状态已退出”的消息。此后,小威的微信被诈骗分子用于犯罪。
小威的情况并非个例。在警方通报的一起最新案例中,8岁的小曼(化名)用妈妈的手机领取“免费游戏装备”。结果,对方以小曼“你操作失误,银行卡被冻结了,问题很严重,银行那边会报警,会抓你妈妈坐牢”为由连续实施诈骗,金额高达十余万元。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做的互联网使用情况调研,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用户已经达到1.91亿,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可以说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他们参与社交的重要渠道。
首先,抛出诱饵“免费的诱惑”。一方面,小学生玩家没有钱,但他们对网游痴迷。另一方面,家长恨不得孩子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玩游戏只能是当做偶尔的放松,所以家长很少支持孩子购买相关游戏产品,况且很多“游戏装备”动辄数百元。这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免费”二字就尤为珍贵了。
其次,耐心教导。拿到父母的手机后,骗子会极其耐心地告诉孩子如何操作两部手机,如何一步步完成转账操作。其间,“打骂的威胁”“亲情的恐吓”都是骗子的杀手锏。
如果孩子不按照指导操作或者中途退出,骗子声称会导致家长的账号被封号,肯定面临父母的一顿打骂。骗子的一番说辞,让小孩子不得不言听计从。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而不愿意继续操作时,骗子会立即升级威胁力度,抛出“家长会坐牢”的说法。这种“严重”的后果,是任何孩子都无法接受,甚至不敢想象的。
“骗子太可恶了,他们使用‘你会害父母坐牢’的说法,几乎可以瞬间摧毁孩子的所有理智。”民警介绍,根据相关案例孩子与骗子的对话截图来看,事情一旦发展至此,孩子的情绪进入慌乱中,将被迫接受骗子发来的任何指令。至于案件最终被骗金额,就看父母账上有多少钱,能贷多少款。
“骗子之前广撒诱饵的地方是QQ群、游戏论坛,现在短视频越来越发达,骗子便以免费赠送游戏皮肤、道具、激活码的名义诱导孩子至社交平台进行诈骗。”警方介绍,骗子结合学生群体在暑假期间看视频、玩游戏的消遣方式,不断升级骗局,给广大玩家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玩家造成损失和伤害。
为此,警方提醒广大学生群体,切记不要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转账汇款更需谨慎,避免上当受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反诈中心也提示广大家长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手机、iPad的使用情况,设置安全性较高的支付密码。具体要点包括,家长要时常检查孩子使用的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检查孩子的上网情况。对于孩子必须使用的电子设备,要检查设备上软件安装情况,除了一些必要的学习使用软件外,要尽量少装游戏、社交、视频等软件。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轻信中奖、赚外快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孩子多与大人沟通交流,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及时报案。万一遭遇网络诈骗,要保存好相关转账凭证、聊天记录,并及时拨打110或者全国反诈专线报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