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2魔晶石电影虽虚构,人们却能从中看到无数的现实与教育意义。而科幻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为我们构造了一个超脱现实的场景。回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早时期的科幻电影,你会发现它们早已谈不上“科幻”了,除了表演手法比较“原始”、器材有些过时外,很多科幻电影放在今天只会是一部通俗简单的剧情片。在我们【Perfect PC】专栏的最后一集里,我们要带领大家回望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导演以及编剧们用他们的想象力提早为我们展现了科技的未来。这可比如今跑去看CES或者IFA展会有趣多了。
不得不说《2001太空漫游》真的是一部伟大的科幻巨作,这部1968年上映的作品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在当时没有CG技术以及绿屏的年代,《2001太空漫游》就开始挑战各种模拟太空飞行的场景特效。当然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预言了许多十年后甚至五十年后才会发生的事件,其中就包括平板电脑的诞生。
而在1968年计算机还处在集成电路数字机阶段,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到来前,要想实现电脑的平板化是不可能的事。加之当时的显示技术还不足以支撑屏幕的薄型化,仍是以CRT为主。但这并不影响创作者们对随身个人电脑的渴望,所以你会在《2001太空漫游》中见到主角大卫·鲍曼一边吃着简餐,一边用平板电脑观看视频。不知这款平板电脑是iOS系统还是Android系统,1080p分辨率还是2K分辨率,四核还是八核的呢?电影中的场景发生在2001年,而现实生活中真正意义上能做到超薄与触控屏的平板电脑直到2010年才由苹果发布。
9年的时间差并不会让人感到《2001太空漫游》在预言上有太离谱的误判,事实上还有不少人将其视为平板电脑的创意来源。例如2011年三星与苹果在多个产品设计专利之战上交锋激烈,三星就向法庭举证早在1968年平板电脑的雏形就出现在了电影作品中,因此苹果指责三星Galaxy Tab抄袭了多个iPad设计元素是毫无道理的。即便以今天的眼光,《2001太空漫游》里面的科幻元素都毫不过时,可见其多么富有预见性。
抛弃鼠标,使用双手隔空操纵屏幕,这是科幻电影里的常用技能。它代表着人们的一种渴望,也就是从鼠标所赋予的二维平面中解放出来,进而向更高的三维空间迈进。自由地伸展双手,不受鼠标的空间束缚,这正是体感操作诞生的初衷,《少数派报告》、《钢铁侠》等无数电影中都有体现。而其实现也并非难事,体感控制器Leap Motion早已开卖多年,只是未能大气候而已。
Leap Motion的使用并不复杂,它体积很小也很轻,通过上方的传感器来感应一定范围内手部的位移移动,并将位移转换为移动操作发送给电脑。其革命性的地方在于可以轻而易军地实现三维物体的操作,你只需动一动手指就能对物体进行三维坐标系上的旋转、翻转以及缩放等,操作上更为直观简便。而以往使用鼠标来完成这些操作会困难且复杂得多,毕竟鼠标仍然属于二维的操作工具。
以Leap Motion为代表的体感操作控制器,它们可以在科教、医疗、制图、设计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是手势操作诞生多年,似乎并没有对传统电脑操作形成强力的冲击,鼠标仍是桌面之王,你可以没有键盘,但不能没有鼠标。我们不禁思考,电影中如此美好、炫酷屌炸天的手势操作,为何在现实世界中却无法推广起来呢?价格吗,不,Leap Motion的售价不足千元人民币。那么是技术不到位吗,也不是。归根结底,人们其实并不像科幻电影那样需要体感操作,或者体感操作还缺乏丰富的应用场景。毕竟如今大部分软件都为“鼠标人群”所开发,体感操作要为大众所接受,形成一种“非用体感不可”的刚需才是最关键的。
虽然看得见,但摸不着,这就是全息投影。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科幻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当中出现的未来科技都在追求着一种“自由”。这个“自由”意味着不受场地环境的束缚,不受到设备本身体积的局限。《星球大战》中莱亚公主通过3D投影求援,《新世纪福音战士》中超大的全息显示屏以及DSS项圈控制器,还有《阿凡达》中的360度全方位地图等,全息投影早已超出了设备本身的“领域”,成为了类似现实扩展一样的存在。
如今全息投影也早就不是科幻迷们的梦想了,除了用在一些展览上,全息投影还活跃在演艺界中,备受关注的便是超人气虚拟偶像歌手“初音未来”。初音未来的演唱会完全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搭建3D全息透明屏并播放3D影像。这种3D全息透明屏可以仅显示与初音未来有关的图像,而其余部分则不显示图案,于此制作出具有立体感的3D图像。但这也仅仅是用来显示图像,不涉及与电脑相关的互动操作,这并不是科幻电影创造全息投影的根本目的。全息投影不应只是图像,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可视化的操作对象,通过体感操作或手势操作能够对全息画面进行调整。正如电影里的那样,甚至连全息画面都是可以触摸的。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的商用全息投影尚不能实现直接操作,但我们可以寄托未来。微软的HoloLens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严格意义上来说HoloLens并不属于全息投影,但在用户的角度来看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在佩戴HoloLens后你就能在视线前方看到各类图像,你能伸出手指点击、触摸或移动它们,但在现实里这些图像是不存在的,仅出现在HoloLens的显示镜片中。对用户来说这就和操纵全息投影并没有什么不同,看过《电脑线圈》的人一定能明白这种感受,戴上眼镜看到的就是另一番世界。全息投影或VR虚拟现实的未来,会是这样的吗?
超级计算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在每个时代的科幻电影中一定会有台远超当时人类认知的计算机,或为人类执行各种艰难的任务,或倒戈相向与人类为敌。最经典的莫过于《终结者》中的天网系统,《黑客帝国》中的“母体”,《新世界福音战士》中的MAGI。随着时代的推进,技术的发展,科幻电影中的超级电脑也越来越超级。在最新的《超体》中露西在达到100%大脑开发程度后先是变成了巨大的未来计算机,然后直接化身成了U盘,并且与万物融为了一体。
在如今这个时代,超级计算机的含义其实就是量子计算机。所谓量子计算机是一种进行量子运算的计算机,它们诞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传统计算机中存在的不可逆操作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计算机的能耗大幅增加,从而影响计算机运算速度。而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力学原理,可以做到计算0和1之间的多种状态,从而大幅提升速度。加拿大公司D-Wave在2007年就展示了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并于2011年公开叫卖量子计算机,价格则是惊人的1000万美元。
毫无疑问,量子计算机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超级电脑,而且这台超级电脑已经实现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还是只能向往科幻电影中那些能力强大到可以毁灭地球的超级电脑。不知道未来,人类究竟是电脑的主人,还是电脑的仆人呢?
科幻电影中,从不缺人工智能的角色。《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机械公敌》中的桑尼,以及最近《星际穿越》中的Tars,说多了真是数不胜数。人类似乎很愿意与机器人分享自己的智慧,无论机器人是否会在将来反戈一击。事实上早在1997年,由IBM制造的“深蓝”机器人在国际象棋对局中以2胜1负3平的成绩战胜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加里·卡斯帕罗夫。不禁让人感到恐慌,电脑将来是否真的会倒戈人类一方,比如用着用着突然就自爆了?
不过好在“深蓝”依靠的是“大”数据,它内部存储有近两百万多局世界优秀国际象棋手的对局,所以“深蓝”只是摸清了所有选手的套路并逐一击破而已。要想依靠下国际象棋的技术来推翻人类,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未来就说不定了,Siri与Cortana的诞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开始参与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与娱乐中,并逐渐学会学习新的知识来完成自我进化。微软甚至直接在Windows 10中内置了Cortana,这让语音助手与桌面操作系统的联系更为紧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不再需要鼠标与键盘也说不定。因为传统中通过自己查询与点击打开某一目标的方式其实是很愚蠢的,如果有语音助手的参与,你甚至不需要面对电脑,直接坐在沙发上喊出某个电影的名字,电脑就能立即播放,这才是未来。
而我们也能够预感到,未来的语音助手将变得更加智能,甚至形成自己的虚拟人格,微软小冰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现在的语音助手仍处于学习阶段,他们只能做到我们给其安排的任务,却无法完成自主思考。也许等到他们学会思考时,人类就将面临一场灾难吧,正如许多科幻电影所展示的那样。当然我们还是更喜欢《星际穿越》中Tars那样的人工智能,聪明、幽默还能公主抱,Siri和Cortana可以好好学着。
我们从不认为科幻电影是一种虚幻、不切实际的存在。正如千年前人类还在梦想能够飞上天空,如今我们前往世界无论哪个地方都不会超过24小时,谁能保证未来科幻电影中的那些技术就不能实现呢?归根结底,推动科技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想法。正因为人们对未来、幻想、世界的不断追求,催生了当代的文学、电视、电影等科幻作品,这与科技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在我们整个【Perfect PC】专栏里,讨论过了PC史上的垫脚石、现有PC的问题以及如何让PC重获新生,在最后我们回顾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科幻的PC技术。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又会有哪些科幻电影中的PC元素能够在未来得以实现呢?是可折叠平板电脑吗,是只有手表大小的可携带PC吗,还是意念操控?未来,总会有无限期待。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