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8影视在2025年的今天,人工智能已从技术概念演变为教育生态的“基础设施”,从DeepSeek的认知模型到具身机器人的应用,AI正以颠覆性的力量重构教育场景。面对这场变革,教育是固守传统还是拥抱创新?深圳作为中国科技与教育改革的先锋城市,以“新课标”为纲领,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人机协同、素养为本的实践路径。
如果说,过去的教师是知识权威,如今的AI智能体已堪当学生的“第二导师”,而当前学生期待的个性化学习时间和空间,或将在AI赋能下跑出教学改革的“加速度”。
记者关注到,一方面,全市中小学对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生生不息。深中南山创新学校建设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泛在学习空间”,以及拥有机器人、航天、生物等类别的“创客梦工厂”,帮助学生在更广泛的实践中学习并应用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以AI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应用场景层出不穷。2023年10月,西湾小学与华为经过一年多时间研发,联合打造的“智慧作业系统”率先在该校启动试用。
西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陈永畅打开学校“智慧作业系统”,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给每个学生生成了一套涵盖选择、填空、应用的专属随堂练习,不仅难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适配,就连题目、题型、覆盖知识点都实现了“千人千面”——而完成这一整套看似繁杂的备课工作,不过几分钟。
今年,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智能体更极大丰富着一线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学生用翻译工具有滋有味地阅读起英文原著“大部头”、以AI辅助编程设计出一款有趣的单机小游戏,英语老师在AI协助下实现作文个性化批改,历史老师把教科书里的几行字变成了一组生动画面……
深圳中小学早在数年前就对一线教育改革进行了更多思考和实践。西湾小学(集团)校长徐莹莹表示,在AIGC引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催化下,学校将从大规模的标准化学习走向广泛的因材施教,在“双减”和“双新”背景下,开启以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教育变革。
南科大教育集团实验二小校长唐晓勇也认为,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创造性的改变。AI驱动下的跨学科课程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中,AI作为支架,是帮助学生发挥创造力,而非被AI主导。他描绘的“儿童画像”应该是“主动的探究者、积极的建构者、问题的解决者、实践的创造者、协同的合作者、自由的表达者、质疑的创新者”。为此,学校更多的是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整体变革,让AI技术去帮助学生解决在课程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继而通过问题的解决增强问题意识、提升创造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华侨城高级中学校长尹红表示,学校在2019年就全面启动普及性的人工智能课程,2023年完成课程升级,由此推动学校传统的课堂模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师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人工智能推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师生们更加意识到,坚守情感表达、树立榜样示范、坚持道德引领的核心价值作用,让学生收获了更加有温度的学习体验。
南山区教科院院长陈坚提出,包括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始终要有几点坚守:第一是“人性的根基”,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第二,要守住基础教育的“思维价值”,比如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以及价值追求,也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第三,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AI时代给个性化育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技术赋能,成长为一个最优秀的、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一个“像谁一样”的人,这才应该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真谛。(记者 李丽)
深圳作为中国科技与教育改革的先锋城市,以“新课标”为纲领,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人机协同、素养为本的实践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