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眼刑警演员表当你从外卖小哥手中接过餐食,是否想过,匆匆一瞥的眼前人,可能正是一位血液罕见病患儿的父亲?
在拍摄首都儿科研究所时,血液内科主任刘嵘告诉我们,血液罕见病的治疗可能会需要妈妈陪着孩子住进隔离仓,进行“大换血”。不能离开北京的爸爸们,在这30天内,也不会白白等着,他们大多会选择做骑手送外卖,挣一点钱贴补家用。
不知从何时起,这条相对快捷的灵活用工方式在血液罕见病家庭间迅速流传,年轻的“90后”父母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融入陌生城市的办法,既能守望亲人,又能为生活而努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我们也置身一线走入“白色城堡”。
五月的北京,已有了入夏的模样。白日炙烤下,一对年轻的“90后”父母,拖着几个巨大的行李箱,抱着三岁的女儿琪琪,费劲地挤上一辆公交车。从西站始发,到他们租住的房子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显然,公交车是最省钱的交通工具。
下了车,女儿早已趴在年轻的妈妈肩头睡去。夫妻俩气喘吁吁,到达出租屋时,迎接他们的,是门口堆成小山一样的快递箱。
箱子大概四五十个,这还不到实际需要的三分之一。三天后,琪琪将实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妈妈进入隔离仓住上30天。除了用来替换的床单和衣服,大大小小的物资都需要一起准备周全。
琪琪看似活泼好动,实则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在她瘦小的身体内,肝和脾都在快速增大,肺部也发生了严重的病变。这源于她血液中的酶出了大问题。这种酶,俗称人体的“垃圾处理器”,因为不明原因的缺乏,琪琪体内的“垃圾”不能正常分解,一直堆积,导致单个细胞增大,从而又接连导致器官增大,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琪琪的肝、脾和肺脏。
体内的重要脏器持续增大,孩子很可能活不过四岁。琪琪妈妈说,在当地医院听到这个诊断后,她在监护室门外跪了一天。
唯一的办法,正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琪琪的血液配型,前后经历了两次都没有成功,而第三次成功配型,也已过去了一个月。
琪琪妈妈向我们透露,其实她还有另外的压力。自己妈妈刚刚做了手术,但她现在只能顾孩子,顾不上妈妈,很对不起她。
午饭很是简单,吃完这顿,一家人还要做件大事——剃头。因为隔离舱是一个无菌的环境,头发最容易藏匿细菌,所以患儿和陪同家属必须剃光头发。
发丝一缕缕掉在地上,琪琪妈哭了。琪琪顶着光头,懵懂无知地用小手摸摸妈妈的脑袋,又尝试着给妈妈擦擦眼泪。这时候妈妈又笑了,“为了女儿,我连命都可以不要,更别说是头发了。”
剃头的推子是从附近理发店借来的,琪琪爸爸这一天,交了住院费后,又开通了一个共享单车的月套餐,打算妻儿进入隔离仓后,去找一份零工。出门还推子的时候,他悄悄对我们说,“给媳妇剃头发的时候,我的手一直在抖。她平时最爱惜自己的头发,以前连短发都没留过。”
面对我们的拍摄,这对年轻的夫妻并未表现出过多的负面情绪,戴上提前准备好的帽子,琪琪妈简单一笑,“这件事已经迫在眉睫了。”
同样来到北京的,还有一对“90后”父母。他们的女儿暖暖刚刚9个月大,却顶着一个比篮球还要大的肚子。这么大的肚子里,装的全是腹水。可怜的暖暖身上几乎没有脂肪,瘦得皮包骨,浑身皮肤松弛得像一个八十岁的老人。
暖暖五个月的时候,父母就带着她跑了全国八家医院,做了八次骨穿,却一直没能得到确诊。
刘嵘第一次见到这个孩子,马上破例带着她挤进了急诊室。在她三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曾遇到过两三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却都没有暖暖这么重。
但残酷的是,这种类型的白血病,如果早期发现还有很大机会得到根治。但暖暖,已进入疾病终末期,即使得到正规的治疗,失败率也高达90%以上。救还是不救,治还是不治,这个问题在血液病房,折磨着所有人。
暖暖妈没想到,这个活下去的机会,竟会如此艰难。事实上,她还有一个儿子,如果不计代价把所有钱都花在女儿身上,对儿子来说会不会不公平。
这一难解的题目也曾摆到过琪琪父母面前。之前失败的三次血液配型,曾有一次配型,来源于他们七岁的大女儿。那是大女儿第一次来北京,就懵懂地知道,要救妹妹的命。后来,因为大女儿同样是基因携带者,配型无奈宣告失败。得知结果后,琪琪爸爸哭了,他说不上是遗憾,还是心疼。
更现实的是,因为治疗罕见病相关花费,在这些年轻爸妈的身边,总会围绕着这样的声音“劝放弃的多,年轻,可以再生一个。”
年轻的父母迷惘着,这是他们此生第一次当父母,在遭遇重大疾病面前,谁能有过来人的经验?但幸好,有人给他们很明确地指出了方向。这个人,就是刘嵘。
“回来吧!”是刘嵘最常对患儿父母说的一句话。她给科室里的医生们下了死命令,“如果孩子还有希望,遇到父母回家考虑很久不回来的,一定要坚持打电话沟通。即便骂我们,觉得我们是骚扰电话也必须把情况跟他们说清楚。”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有15间隔离仓。这15间隔离仓,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里,是患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地方,也是很多罕见病家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事实是,中国罕见病目录下的121种疾病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病种与血液病相关。按刘嵘的话说,“当年接诊这些患儿的时候,觉得非常棘手,甚至连疾病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而作为一个内科医生,刘嵘可用的“武器”并不多。例如琪琪所患的罕见病——尼曼匹克病。自2018年起,刘嵘才开始尝试治疗。
在技术进步的时代,一个治疗手段会对另一个治疗手段有所助益。尽管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了血液内科医生最有效的一个武器,但仍不能视为全部。确诊难,治疗手段少,花费高,那么如刘嵘一样的医生们还能依靠什么呢?
琪琪已经和妈妈顺利进入隔离仓,开始第一次“大换血”。略放下心的琪琪爸告诉我们,曾有一位“90后”供者,是一个小伙子,做了体检血脂不合格,结果小伙子锻炼加控制饮食,硬是一个月后把指标降到了合格范围。说到这,琪琪爸笑了,“我从来没想过一个陌生人,会为了我们这样付出,最后体检合格了。”
类似这样意外的温情,也支持着刘嵘。一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出现并发症后,患儿去世了。刘嵘很内疚,但家长却反过来劝她,安慰她。刘嵘记得每一处细节“每年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她都会过来看我。后来她又生了一个小宝宝,在小宝宝生病的时候还会找我咨询。其实我从内心深处很愧疚,不太愿意见她。她说我把你当成我的朋友,我在最艰难的时候,你给予了我最大的最无私的帮助。孩子最后没了,我并不埋怨你,你们努力了,这个结果我能接受。”
无疑,只有身处这样的绝境,才能感受到人性带来的善之珍贵。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拍摄中竟也记录下这样一幕。
大肚子的暖暖因为肝功能衰竭最终去世了。照顾她的医生哽咽着说,“暖暖当时呼吸心率已经开始逐渐下降了,意识也不太清楚,但是她一直在坚持。我们的经验是这种情况下,孩子应该挺快就会没有了,但是暖暖一直等到妈妈来。”
仅有9个月生命体验的宝贝,虽然不会说话,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尽气力,表达着对父母的爱。
暖暖走后,爸爸妈妈又重新返回了医院。他们深深地拥抱了刘嵘,希望医生把暖暖的救治经验作为临床案例公布出来,未来能帮助更多的罕见病患儿。
至此,我们要与暖暖的爸妈说再见了。“白色城堡”中的故事还在继续,30天后,琪琪和妈妈顺利出仓。在这次蹲点拍摄的过程中,两对“90后”父母令我们动容。他们做着靠力气挣钱的活,琪琪爸爸是做防水的,夫妻俩想着孩子病好后就到了冬天,万一活少,夫妻俩就去卖老式爆米花。暖暖爸为了照顾孩子关掉了老家的油条店,希望在大城市找一份零工。他们组成了城镇青年的基本面貌,粘着泥土,奔向阳光。
镜头中,我们拍下了刘嵘与这些“90后”父母数不清的背影,他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走,不知疲倦,不畏艰险。
“这条路还是很遥远,还有很多疾病没有办法治疗。但要在遗憾当中,不断地寻求出路。只有这样,罕见病才能越来越少,出路越来越多。”——刘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