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妻不乖:妖孽殿下de罂粟新娘大家一查才发现,这笔钱是王女士7岁的儿子玩奶奶手机时花掉了,而且全部用在了一款名为”蛋仔派对“的游戏中。
”查了一下交易记录,从8月19日开始充值,到8月22日,最少一次充了30元,最多一次是648元。“王女士说,前后充了数十次总计6415元,”孩子说他不知道支付密码,也不知道是怎么支付成功的。“
随后王女士第一时间与游戏客服取得联系,并提交了退款申请。根据王女士提供的与客服的聊天记录可以看到,客服表示资料审核已通过,“但是对方表示只能退一半钱,最多是60%,对此我是不能接受的,还在与对方协商。”
记者联系上客服,客服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按规定提交相关证据,能够证明孩子是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还要核对未成年的身份信息,受理后会认真核对证据,并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
记者下载了该款游戏,发现游戏凭借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即可登录,在充值时也没有相关举措去验证充值者是否为未成年人。
针对王女士的遭遇,安徽邵阳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绍荣表示,7岁男孩使用成年人手机大额度充值,属于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在事后并未得到其法定代理人也就是监护人的同意,该行为属于无效行为;家长可以向游戏公司提出申请,提交相关证据,证明充值操作并非成年人操作,要求游戏经营者全额退款。
虽然”实名认证“新规出台已两年,不过近日记者测试了多款手游,发现一些游戏确实需要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才可以玩。但是除了前文提及的”蛋仔派对“,仍有一些游戏“绕过”实名认证,仅需手机号加上验证码即可登录。
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中,下载了一款名为”曙光英雄“的游戏,其为一款5v5对战游戏,记者操作后发现,其可以直接用“手机号+验证码”进行登录;此外一款名为“全明星街球派对”的游戏,同样是只需“手机号+验证码”就能完成登录。
记者发现,一些游戏通过绑定第三方账户就可登录,不需要身份证信息和人脸识别等认证,在记者下载体验的游戏中,诸如一款名为“金铲铲之战”的手游,就可以直接选择微信或QQ登录。这意味着,如果孩子拿到父母手机,可以直接用父母的微信账号登录游戏,绕开实名认证的步骤。
对于上述问题,一位资深法治记者认为,实名制认证单用手机验证并不能保证实名,尤其是不能保证对未成年人特殊群体保护的全覆盖。另外,现如今的实名认证早已实现更为准确的方式,比如对身份证号等信息的认证,所以游戏商仅用“手机号+验证码”的方式验证,实际是一种监管缺位的表现。
安徽致诚公益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姚炜耀,是一名长期致力于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律师。他表示,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约95%,所以完全禁止未成年人玩手机玩手游是不现实也是不提倡的,家长和社会各界应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手机。姚炜耀认为,家长是孩子玩手机以及乱充值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案例分析,绝大多数类似纠纷的背后是家庭监护不到位所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玩手机的要求被经常满足、家长曾告知孩子密码……所以,完全依赖技术来保护未成年人不现实,最重要的保护还需回归家庭。第一道防线肯定是家庭。“
姚炜耀认为,类似充值纠纷频发,另一方面暴露出游戏商家在执行实名认证政策方面的缺位。姚炜耀不建议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这涉及到未成年人肖像权和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像一些大型游戏公司那样发现疑难问题或者可疑情况时,才进行人脸识别,这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另外,游戏服务商应该在法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上提供更完备的技术支撑。“身份认证系统有多个层次,一些游戏企业将‘姓名+身份证号’二要素方法作为基础的身份认证,可以借鉴。”姚炜耀称, 游戏服务商还可以通过采取对多次充值进行“短信提醒”以及设置“充值冷静期”的方式规避未成年人做出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充值行为,“比如设置一个可以无条件退款的期限,这样在家长发现后可以及时挽回损失。”
姚炜耀多次提醒称,家长要多关注孩子,转账密码要保密,否则一旦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家长可能要承担疏于管理的责任。
8月29日,安徽凤阳的王女士向安徽商报新闻热线岁的儿子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手机玩游戏,最近充值了6000多元,家长发现后与游戏客服联系,对方表示只能退款约一半,对此家长表示难以接受。记者调查发现,按照要求目前网游需要实名认证才能登录开玩及充值,但多款游戏却只需“手机号码+验证码”便完成实名认证。2021年8月30日《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出台已有两年时间,不少游戏商却未将“实名认证”落到实处。
据王女士介绍,前几天其婆婆因生病需要住院,住院前就让家人看看手机上的微信零钱里还有多少钱,是否够医药费。看完后让人大吃一惊:“老人印象中应该有7000多元,但现在只有几百元了。”
大家一查才发现,这笔钱是王女士7岁的儿子玩奶奶手机时花掉了,而且全部用在了一款名为”蛋仔派对“的游戏中。
”查了一下交易记录,从8月19日开始充值,到8月22日,最少一次充了30元,最多一次是648元。“王女士说,前后充了数十次总计6415元,”孩子说他不知道支付密码,也不知道是怎么支付成功的。“
随后王女士第一时间与游戏客服取得联系,并提交了退款申请。根据王女士提供的与客服的聊天记录可以看到,客服表示资料审核已通过,“但是对方表示只能退一半钱,最多是60%,对此我是不能接受的,还在与对方协商。”
记者联系上客服,客服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按规定提交相关证据,能够证明孩子是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还要核对未成年的身份信息,受理后会认真核对证据,并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
记者下载了该款游戏,发现游戏凭借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即可登录,在充值时也没有相关举措去验证充值者是否为未成年人。
针对王女士的遭遇,安徽邵阳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绍荣表示,7岁男孩使用成年人手机大额度充值,属于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在事后并未得到其法定代理人也就是监护人的同意,该行为属于无效行为;家长可以向游戏公司提出申请,提交相关证据,证明充值操作并非成年人操作,要求游戏经营者全额退款。
虽然”实名认证“新规出台已两年,不过近日记者测试了多款手游,发现一些游戏确实需要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才可以玩。但是除了前文提及的”蛋仔派对“,仍有一些游戏“绕过”实名认证,仅需手机号加上验证码即可登录。
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中,下载了一款名为”曙光英雄“的游戏,其为一款5v5对战游戏,记者操作后发现,其可以直接用“手机号+验证码”进行登录;此外一款名为“全明星街球派对”的游戏,同样是只需“手机号+验证码”就能完成登录。
记者发现,一些游戏通过绑定第三方账户就可登录,不需要身份证信息和人脸识别等认证,在记者下载体验的游戏中,诸如一款名为“金铲铲之战”的手游,就可以直接选择微信或QQ登录。这意味着,如果孩子拿到父母手机,可以直接用父母的微信账号登录游戏,绕开实名认证的步骤。
对于上述问题,一位资深法治记者认为,实名制认证单用手机验证并不能保证实名,尤其是不能保证对未成年人特殊群体保护的全覆盖。另外,现如今的实名认证早已实现更为准确的方式,比如对身份证号等信息的认证,所以游戏商仅用“手机号+验证码”的方式验证,实际是一种监管缺位的表现。
安徽致诚公益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姚炜耀,是一名长期致力于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律师。他表示,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约95%,所以完全禁止未成年人玩手机玩手游是不现实也是不提倡的,家长和社会各界应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手机。姚炜耀认为,家长是孩子玩手机以及乱充值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案例分析,绝大多数类似纠纷的背后是家庭监护不到位所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玩手机的要求被经常满足、家长曾告知孩子密码……所以,完全依赖技术来保护未成年人不现实,最重要的保护还需回归家庭。第一道防线肯定是家庭。“
姚炜耀认为,类似充值纠纷频发,另一方面暴露出游戏商家在执行实名认证政策方面的缺位。姚炜耀不建议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这涉及到未成年人肖像权和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像一些大型游戏公司那样发现疑难问题或者可疑情况时,才进行人脸识别,这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另外,游戏服务商应该在法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上提供更完备的技术支撑。“身份认证系统有多个层次,一些游戏企业将‘姓名+身份证号’二要素方法作为基础的身份认证,可以借鉴。”姚炜耀称, 游戏服务商还可以通过采取对多次充值进行“短信提醒”以及设置“充值冷静期”的方式规避未成年人做出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充值行为,“比如设置一个可以无条件退款的期限,这样在家长发现后可以及时挽回损失。”
姚炜耀多次提醒称,家长要多关注孩子,转账密码要保密,否则一旦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家长可能要承担疏于管理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