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世民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生活中你有收集经典的幼儿园游戏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游戏大全(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蚂蚁搬豆1.请幼儿三个三个组成一组,扮成蚂蚁。(第一个幼儿站立,两手作触角;第二、第三个幼儿分别弯腰,双手抱住前面一个孩子的腰)2.请一组组的“蚂蚁”排好队行走,注意互相的配合,不摔跤,不踩到别人。3.设置一定的距离,在终点放置一些物品作“豆子”。请“蚂蚁”从起点到终点,再返回,比赛搬豆,看谁搬得快。
2、贴鼻子玩法:将家长的眼睛蒙上,原地转三圈,请小朋友用语言指挥家长将鼻子贴到动物的准确位置即获成功。规则:家长要将眼睛蒙好不能偷看。幼儿只能用语言指挥。
3、我的宝宝在哪里准备:布带若干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请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相应的家长蒙上眼睛站在圈内,幼儿手拉手边唱歌边绕着家长转,唱完歌曲立定,然后请家长去寻找自己的宝宝。要求:幼儿不能发出声音,去找父母,父母通过触摸找到自己的宝宝。
4、我给爸爸(妈妈)穿鞋子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首先让幼儿认识家长的鞋子,然后让家长将鞋子脱下后放入圆圈内,老师将鞋子打乱,游戏开始,幼儿从圆圈内找出自己爸爸(妈妈)的鞋子,并帮家长穿好,先穿好的为胜利者
5、踩气球准备:气球若干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老师给每个家庭发一个气球和一根细绳,请家长将气球吹大绑在自己的脚腕,身背幼儿。听到老师的口令游戏开始,家长就背着宝宝踩其他家庭的气球,气球被踩爆即被淘汰,比一比谁是冠军。
6、小脚踩大脚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幼儿双脚踩在家长的脚上,家长和幼儿手拉手,听到口令后,家长带着幼儿向前跑,幼儿双脚不能离开家长的脚,看看谁先到终点。
7、揪尾巴准备:尾巴若干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家长将孩子抱在怀里,在幼儿的屁股上挂一条尾巴,听到口令后开始游戏,在保护好自己的尾巴的同时将别人的尾巴揪下来。
8、两人三足准备:绳子若干、玩法:一家长与一幼儿将相邻的两条腿用绳子绑在一起,听到口令后,两人一齐向前跑,看谁先跑到终点为胜。
9、推小车(幼中)玩法:家长抓住幼儿的两条腿,幼儿双手撑地,听到口令后,幼儿双手向前爬,看谁先到为胜。
10、可爱的袋鼠宝宝玩法:让幼儿抱紧家长的脖子,双腿夹紧家长的腰,像小袋鼠一样紧紧地挂在家长的胸前,家长弯下腰,双手双脚着地向前爬,先到终点者为胜
11、俯卧撑玩法:幼儿抱紧家长的脖子,双脚夹紧家长的腰,背在家长的背上,家长双手着地做俯卧撑,看哪个家庭坚持最久为胜。
12、穿大鞋玩法:由一名家长与一名幼儿参加,家长脱下鞋子坐在场地另一边,幼儿穿上家长的鞋子站在另一边,听到口令以后,幼儿出发向家长走去,走到家长那,帮家长穿上鞋子,家长背起幼儿跑向场地另一边帮助幼儿穿好鞋子,看谁先完成。
13、棉花球准备:三个家庭(每个家庭一大一小)玩法:家长蒙着眼睛,用勺子把散落在桌上的棉花球舀入碗中。(手不能碰棉花球)孩子用勺子把一个碗中的玻璃珠舀入另一个碗中。三十秒钟后一个家庭的棉花球和玻璃珠相加。最多的家庭获胜。
14、哪吒寻宝准备:经过装饰的报纸团、玩具篓、蓝皱纸玩法:参赛妈妈收举玩具篓站在场地一端,幼儿扮成小哪吒,由爸爸从后面抱着腰部,站在场地另一端,中间有“海浪”间隔,主持人发令后,爸爸和小哪吒跑至“海浪”边,在“海中”寻找“宝贝”(报纸团)每找到一个就往妈妈的玩具篓中扔,至主持人说停,哪个家庭的玩具篓中的“宝贝”多为胜!
1.听指令做动作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玩法:家长面对宝宝,发出简单的指令,如叫他拍拍手,摇摇头,或伸出舌头笑一笑等,一面说一面亲自示范给他看,要是宝宝的年龄可了解说话的内容,家长可说话,不作示范。宝宝学会——理解语言小贴士:家长可逐渐为内容增加难度,如吩咐孩子替爸爸取报纸、外出时取自己的外套等。
2.分水果适合年龄:1岁以上用具:常见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橙等)、一个篮子、玩偶玩法:将盛着各种水果的篮子放到宝宝的面前,再拿出一些玩偶,由妈妈抱着;然后对宝宝说:“大熊要吃苹果,宝宝请你帮它拿一个XX。”随意说出篮子内的水果,或叫宝宝拿不同的水果。宝宝学会——认识水果小贴士:当宝宝熟悉游戏玩法后,可增加水果的种类以增加游戏难度。
3.推小球适合年龄:1岁以上用具:一只小球玩法:和宝宝对坐,玩推球的游戏。宝宝学会——平衡和手眼协调小贴士:根据宝宝的能力,把推球的距离缩短或加长,帮助宝宝肌力的发展。
4.天气报告适合年龄:2岁以上玩法:每星期抽一晚时间,跟孩子来个深情对话,报告内心世界;互相讲出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晴天)、疑惑的事情(阴天)、不满的事情(雨天);并且对改变自己心情提出新建议。宝宝学会——说出内心感受小贴士:家长也要向宝宝讲出内心感受,并且如果宝宝突然不想讲,千万别逼他。
5.日历的秘密适合年龄:2岁以上用具:客厅挂着的日历玩法:准备一个大日历,与孩子一同看日历,了解日期和各种节假日等。宝宝学会——时间概念小贴士:日历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按孩子的兴趣和理解力,选择宝宝应学的范围,切勿过分灌输。
6.车子跑得快适合年龄:2岁以上用具: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玩法:与宝宝一同玩玩具车时,与宝宝讨论:怎样可以推得最远?鼓励孩子就这个难题作假设,然后按自己已有经验作逻辑推理。如:要车子推得最远,第一应该?然后应该?,看假设是否成立,再和孩子讨论和总结。宝宝学会——逻辑推理
小贴士:提出让孩子发现和要解决的问题须符合孩子的能力,既能挑战孩子的思考,又不会因太困难不成功而产生挫败感。
7.二人三足适合年龄:2岁以上用具:绳子玩法:把绳绑在妈妈和宝宝的脚上,一起向预定的终点进发;走的时候可以叫1、2、1、2的口号,促进两个人行动一致。宝宝学会——互相合作小贴士:在客厅进行,尽量搬开杂物,以免在游戏进行时不慎撞伤。
8.扭腰踏步小舞步适合年龄:2岁以上用具:音乐玩法:先教孩子基本动作,如扭扭腰、踏踏脚、转个圈等,孩子熟练后,随着音乐旋律节拍跳出以上动作。宝宝学会——跟着节奏跳舞小贴士:让宝宝跟随音乐自由发挥,不用拘泥于动作。
9.呼拉圈汽车适合年龄:2岁以上用具:一个呼拉圈玩法:用一个呼拉圈,套在妈妈与宝宝之间,模拟架车行驶。如果人多的话更可以分成小组比快。宝宝学会——合作沟通小贴士:配合游戏,放置在地上的杂物和先行移走,扩大宝宝“行走”的空间。
10.定力考验适合年龄:2岁以上玩法:请宝宝做不同的活动,如假装抹窗,或者请他绕圈走动,不过当你一声令下,就要立刻停止不动,维持刚做着的姿势。家长可以拍手或用其他方式喊停。宝宝学会——根据指令做动作小贴士:游戏人数可以较多,增加刺激和、趣味性。
预备;彩球1个弄法:抛球者说出一词,如:大(黑、漂亮、平滑)接球者必需说出对应的反义词,如小(白、貌寝、粗拙)。游戏重复举行。
弄法:按幼儿座次将其分成四组,静静地报告每组排头幼儿一句话,然后自排头开端往下传话,传到末了一名幼儿时,末了一名幼儿站起高声说出听到的话,以传得又对又快的组为胜。
弄法:请3-5名幼儿到前面,侧向全部幼儿,站成一排,面向第二名幼儿编一行动(如起床穿衣、照镜子、梳优等)然后第二名幼儿再向第三名幼儿模拟第一名幼儿所做的行动,依次模拟,末了一名幼儿模拟完行动后,说出做的是什么行动。
弄法:说:一枪打四个,幼儿先用右手的拇指食作成枪状,同时,左手伸出四个手指,阁下手瓜代举行,可以机动应用,如一枪打三个一枪打两个等。
弄法:与幼儿分句背诵童谣,背1、3、5句幼儿手工制作,幼儿接背2、4、6句。游戏也可如许举行--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幼儿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姨妈干什么?幼儿七个姨妈来摘果七个什么手中提幼儿七个竹篮手中提……如许既能进步幼儿的影象力,还能进步幼儿的进修努力性,有利于幼儿机动的控制童谣。
弄法:请多少个幼儿每人选一个手套玩偶,即兴举行演出,凭据本身玩偶的特点,模拟语言、行动及脚色之间的对话。
弄法:①请一组幼儿站好,说:高,幼儿就要做矮的行动,说左转,幼儿就要做右转的行动,依次类推。②、此游戏也可正话反说。如:上、下大、小长、短好、坏对、错粗、细宽、窄……。
弄法:出示一个数字,如6,模拟打枪:砰、砰(2枪)请幼儿接着打枪(4枪)。幼儿园教育随笔也可以用放炮敲鼓鼓掌顿脚等增长游戏爱好。
不知道本文“大班刹时游戏大全”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立定,入列(大拇指随口令向前弯屈,入列口令时拇指收回)。食指出列!齐步走(两手食指伸出)
全体出列!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两手大拇指相顶,其他田四指随口令弯曲)。
跑步走!一二一,一二一!立定!解散(手指加速做做弯曲运动,立定时停止运动,解散口令时,两手分开)。
老先生选了一副好眼镜(两手相互勾起,拇指与食指民圆圈做成眼镜状,放置眼前)。
种下一粒籽呀,发了一颗芽。顺着南瓜架呀,慢慢往上爬。爬呀爬,爬呀爬,几天没浇水呀,焉了。
切土豆,切土豆,丝丝丝,切土豆,切土豆,片片片, 土豆,土豆,丝丝丝丝丝。 土豆,土豆,片片片片片。 7 、好孩子,坏孩子
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喵喵喵。 开着汽车,开着汽车,呜呜叫。小小老鼠,小小老鼠,哪里跑。 一枪一个,一枪一个,全干掉。
点名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常见的环节,但在点名活动中,时常会遇到孩子发怪声、乱说话的现象,弄得班级乱哄哄的,很多幼师为此伤透了脑筋。其实,合理运用幼儿园点名游戏,能让点名纪律井然有序。
幼儿园每天晨检要点名,检查班级幼儿的出勤率要点名,活动课上要点名回答问题……在幼儿园要点名的环节实在太多了,单一的点名会使幼儿失去兴趣,每到点名时间就变得有点不耐烦,经常是点名不过半,班里是蛙声一片,使点名活动弄得一团糟,怎么办?
1、语言回应:教师喊幼儿的名字,幼儿用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来回答,如老师:**,孩子:苹果。生活中,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吃的某一样水果,当听到老师的要求时,他们觉得很新奇,自然而然的关注起老师的点名,而且愿意把自己的爱好告诉其他的同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不但倾听老师,同时会倾听同伴的回应。
1)介绍玩具:老师点到一位孩子的名字,这位孩子就要给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让每个孩子抱一抱。
2)问候大家:老师点到一位幼儿的名字,并向幼儿问候,要求幼儿向老师、同伴、家长问好。
3)介绍爱好:老师点到一位孩子的名字,要求这位孩子说出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4)自我介绍:老师拿出一位孩子的名字,这位孩子就立马站起来说,我是xxx,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大家喜欢我。
5)模仿动物叫声:点名之前,老师带上鸭妈妈的头饰,告诉老师是鸭妈妈,他们都是鸭宝宝。当老师点到谁的名字,谁就叫一声:嘎。
2、节奏回应:在幼儿有了一定的节奏经验后,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某一节奏型来回应,如老师:**,孩子用××或者×××的节奏型来表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一方面能够巩固孩子对学过节奏型的掌握,另一方面能达到与同伴共享的效果。
通过对唱来进行点名活动,也是让幼儿感受音乐的一种方式,从而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3、动作回应:允许点名活动可以不喊到可以用站起来表演一个动作来代替,至于表演什么则不受限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实践证明,幼儿对于这种游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奇,摒住呼吸等着我点他们的名字,并且胸有成竹的准备好了自己表演的节目,不出所料,这次点名进行得非常顺利,大部分孩子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1)摆造型点名:老师点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摆一个造型,看谁的造型最酷。如铠甲勇士向怪兽宣战的造型,巴拉巴拉小魔仙的造型,或者摆出一副可爱的笑脸……
2)模仿小动物:被点到名字的幼儿,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走、跑、跳等,其他幼儿可以猜猜是什么动物。
4、学习点名:老师请两名幼儿上来,先请说的好的幼儿先说,请不会说的幼儿也跟着说一遍,在加上老师的总结和梳理,能力弱的孩子也会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2、用嘴型提示幼儿:教师不出声,但是用嘴型来提示,幼儿接触到这种新方法特别喜欢,他们生怕看不清楚老师的提示,在点名环节中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老师的身上,不仅注意了自己名字,同时也关注到了同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用音乐点名:出示毛绒玩具:嗨!大家好,我叫小猴波波很高兴认识你们,谁愿意来和我做好朋友?告诉大家你叫什么名字?幼儿逐一说自己的名字,并跟着音乐一起唱一唱名字。
4、用游戏点名:通过点名游戏,让幼儿在情景活动中介绍自己,向大家问好等。
1)动物园游戏:点到谁的名字,该幼儿就报出一种动物的名称,后面点到谁的名字,该幼儿就报出一种动物的名称,后面点的幼儿不能重复前面幼儿已报的动物名。这样,每个幼儿必须认真倾听才不会出错,大家感到非常新鲜有趣。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创编小菜场……水果店等游戏。在游戏中点名,既达到了点名的目的,又培养了幼儿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2)开火车游戏:玩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我是一号***,就是一号小朋友说完后,二号小朋友马上跟上,我是二号***,二号小朋友说完,三号小朋友马上跟上。就像开火车一样一个接着一个说下去。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表情很好奇,我笑着对他们说:接下来,我们点名就开始啦。
3)找小鸡游戏:点名时,请出一只小动物,说:今天我们请来了毛茸茸的小鸡。老师就学小鸡的口吻说:AA在哪里啊!AA对小鸡说:唉,我在这里。并走到小鸡跟前和小鸡握握手。当小鸡说:BB以在哪里。BB就对小鸡说:我来了,我喜欢你。CC、CC,你在哪里呀!我也喜欢你,你真漂亮。DD在哪里啊!小鸡,我在这里,你早、你早。
4)打电话游戏:游戏前,以吹泡泡的形式将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老师站在圈内,向幼儿提出:我们来玩一个打电话的游戏,好吗?然后做打电话的手势走到幼儿对面时,幼儿马上学打电话的样子接电话。喂----,你是谁?我是AA!喂-----,你是谁?我是BB!……老师走到哪个幼儿对面问一句,幼儿就响亮地回答一句,幼儿个个欢呼喜悦,兴致勃勃,即使没有接电话的孩子也伸长了脖子等待。
5)转花园游戏:小班的孩子老师可以用嘴巴发出一些无意义的音节,如:嘭!啪!等,在点到孩子的名字时,发出这样的声音同时去摸摸他的头、亲亲他,与孩子有了一个亲近的情感交流,彼此的心情也洒满阳光。
1、教师应善于捕捉孩子日常生活小细节,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活动情况等,有针对性地采用鼓励、引导、模仿等办法,让孩子感受与老师、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并引导孩子愿意说、乐意表现。
2、在点名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情绪回应孩子,当孩子有所回应时决不吝啬亲吻、拥抱……,让孩子感受教师对他的喜爱并鼓励孩子大胆开口或表演。
3、点名活动的开展必须持之以恒、灵活进行,餐前餐后,户外室内均可进行,但必须过渡自然,组织流畅,开展和谐。
结语:在点名活动中,幼师就要做个有心人,平时注重挖掘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园点名游戏多变新花样,使幼儿对点名游戏保持新鲜度,让幼儿感觉每次都不一样,把点名游戏变成幼儿共同的期待,相信幼儿会兴致勃勃,再没有以前点名交头接耳,或者抓耳挠腮的现象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怎样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直以来在操作的层面上仍欠缺具有实际意义的探讨。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游戏对儿童的生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儿童在游戏中或通过游戏学习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实际上还客观存在着诸多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与实践方面的误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缺乏对儿童游戏的深入了解。这种理论上和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却轻视和忽视游戏,特别是缺乏真实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的现象已然成为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瓶颈,成为实施教育部最新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绊脚石。
那么,有关“教师从什么视角观察儿童游戏”这样一个命题,就自然地摆在了面前,成为现实而紧迫的研究内容。因为我们觉得:没有好的观察,妄论好的指导。事实上,当我们走进幼儿园的游戏现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老师们不知道或者是不完全知道在儿童游戏时自己应该去看些什么。表现为:“无视”儿童的游戏——没有看见那些儿童游戏时真正需要教师关注的内容;“弱视”儿童的游戏——看不清儿童游戏时的真实面貌;“浅视”儿童的游戏——只能简单地看到儿童游戏时的一些表象;“短视”儿童的游戏——急于想看到儿童通过短时间内的游戏就获得某项成功;“偏视”儿童的游戏——总是偏向于看儿童在游戏中的认知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凡此种种,都使得教师对于儿童游戏的观察和了解流于形式、表层、片面,无法真正看懂儿童的游戏并理解游戏的真谛。因此,我们尝试从下面这“两个看点”着手,帮助教师提升观察、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
儿童自己的游戏才是“真游戏”。如果老师们能在儿童游戏中看到下列几方面的特质,那么你就可以确定自己找到了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儿童的游戏总是自成目的的,他们会源于自己想玩、爱玩、好玩、开心等目的而开展各种游戏。所以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孩子们自己想要玩的游戏,哪些是加入了成人要求与设计目的的游戏,还给儿童自由游戏的可能性。
【案例】L园大一班的小王老师发现:在户外体能游戏活动中,喜欢玩汽车轮胎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少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就求助于教研员。通过现场观察,教研员发现小王老师在堆放汽车轮胎的场地边,设置了三张“玩轮胎示意图”:第一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抱起一只轮胎;第二张图示上画着一副平放的木梯子,梯子的一端架在一只轮胎上;第三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从架着轮胎的木梯子上跑过去。看着这三张图,教研员心里有了底。通过和小王老师交流,她明白了正是由于这三张老师规定玩法的图,造成了孩子们日益不喜欢玩轮胎。当她听从建议果断地撤下图示,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后,欣喜地发现喜欢玩轮胎的孩子渐渐地又多了起来。
在很多幼儿园中,我们几乎随处都能看到一些老师对儿童游戏目的的随意干扰甚至是破坏,殊不知这种貌似“好心”的做法,结果却常常是“不得好报”。因此,在观察中当我们发现上述不当做法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尊重、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的自我目的性,让儿童真的有可能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事实上,没有哪个儿童抗拒得了游戏的“诱惑”。如果我们观察到的是儿童的“真游戏”,你便会看到他们是那样积极主动地投入于那些他们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之中。这时的儿童常常会表现为情绪欢快而愉悦、行为专注而持久、互动频繁而丰富等,甚至会“沉醉”其中而一时之间不再想做其他的事情。
【案例】z园为中、大班的小朋友在上午9:3o~10:00之间安排了“自主点心”的环节,让孩子们在这个时间段的活动中可以自主喝牛奶、豆浆和吃饼干。一天,中三班的孩子们正在这个时段进行游戏活动。张老师注意到小男孩豆豆挂着一只“照相机”,一直忙着给“顾客”们拍照片,似乎忘记去吃点心了。就走过去提醒豆豆:“快去吃点心吧!”豆豆头也不抬地说:“等一等,我还没有拍完呢。”张老师微笑着继续提醒:“时间快到了,点心要收起来了。快去吧!”“哦——”豆豆微微一怔,马上冲向点心区。只见他左手一把操起牛奶盒准备向杯子里倒牛奶,右手直接伸向装着饼干的盘子。见此情景,张老师急忙提醒:“豆豆,你还没有洗手呢!”听到张老师的声音,他的右手在离饼干很近的地方一下子停住了,回过头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多浪费时间呀!”“不急不急,还有好一会儿可以玩呢。”张老师安慰他。 “嗯——”豆豆有些不情愿地赶快去洗手了,望着他急匆匆的背影,张老师若有所思地笑了。
我想,案例中张老师在微笑中流露出的是对儿童在游戏中那份真情投入的善意理解,也是对自己能观察到儿童“真游戏”的一丝欣喜吧。所以,在观察儿童游戏时,教师应注意了解他们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游戏是否是积极主动的,因为只有那些属于孩子自己的游戏,才可能赢得他们全身心的线 是真正开放的
在儿童的“真游戏”中,玩什么、用什么玩、和谁玩、怎么玩等等都会是生成而开放的。当你尝试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之内的游戏,就有可能看到孩子们几乎是在不自觉中不停地转换游戏的内容、材料、伙伴、过程等。于是,你可能每一次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游戏,都是你不能预先完全知晓的游戏。
【案例】w园芽芽班(小班)的孩子们正在玩户外大型玩具,一开始许多小朋友都只是利用大型玩具上的设施玩一些攀登、溜滑、钻爬等游戏。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甲拿着一根不长的粗管子,爬上了大型玩具上层的“回”型通道,他站在那里朝着通道中间形成的空处,一边双手紧握水管向下做喷水状,一边大声叫喊:“着火了!着火了!”路过的两个小男孩乙和丙显然被他的游戏吸引了,于是这俩人上来就争着拽走了甲手中的那段管子,也玩起了“救火”的游戏。甲生气地在一边呆呆站着想了一下,就用双手做出握管子状,接着玩“救火”游戏。这时,几个女孩子走过他们的身边,看见他们玩得那么卖力,就“不满”地说:“好了,好了,新娘子的衣服都弄湿了。”原来,这几个小女孩在通道上正玩着“新娘走秀”的游戏,她们觉得男孩子们“喷”出的水太多会弄湿新娘美丽的花裙,于是要求他们停止游戏。听到女孩子们的话,小男孩甲不再“喷水”,转而凑近“小新娘”们的身边,开始观赏她们的走秀……
在观察儿童的游戏时,教师不难发现:孩子们并非只会玩那些我们预想到他们会玩的游戏。正如案例中所呈现的那样,当我们以为户外的大型玩具只是孩子们进行体能类游戏的活动场所时,你却真切地看到他们在这里玩起了角色扮演等其他类别的游戏;并且在这一游戏中他们的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和游戏内容等也不断地自然生成和变化着。其实,儿童自己的游戏就是这样自然流变的。
可能有的教师在心底里还难于理解儿童对于游戏的“痴迷”。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游戏呢?这确实是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尝试去解开的疑问。当我们努力透过那些纷繁的、虚拟的游戏情境去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体验时,也一定会从中逐渐体悟到他们为何对游戏会有这样一份独特的挚爱。
【案例】在一次对大班儿童的游戏观察中,我们走进了H园的“石头游戏屋”。孩子们利用各种各样的石块玩着各自钟爱的游戏,他们有的在用大石块垒高搭石屋,有的在光滑的鹅卵石表面用颜料涂涂画画,还有的把不同大小的石块依次排成了一排……这时,屋角的一位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把许多大小不同的石块进行组合后堆放在一个又一个简易餐盘中,口中还念念有词,忙得不亦乐乎。我走近她的身旁,微笑着轻声问:“忙什么呢?”她扬起一张兴奋的脸,好看的眼睛里满是笑意,大声地回答:“做菜呀!”“是吗?”我略做惊讶状接着问:“做啥呢?”“萝卜炒鸡蛋!”她不假思索地说。“啊?这菜我可从来没有吃过。”我也紧跟着来了这么一句。小女孩一瞬间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朝我闪闪眼睛,放低了声音小声道:“是假假的呀!” “嗯。”我也朝她眨了下眼睛,郑重地应了一声,仿佛这成了我们俩人之间的一个小秘密。
上述案例中的女孩子虽然知道自己做出的菜肴是“假假的”,但丝毫不影响她对于游戏的投入。究其原因,虽然儿童游戏时的内容可能是假想的、游戏的情境可能是虚拟的、游戏的行为也可能是假扮的,但是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却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儿童在游戏中的兴奋、快乐、自豪,甚至还有那么一丝狡黠与促狭,其实,他们正在向你宣告:“我是在玩!”“可真好玩!”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单是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这样单一,他们更是通过游戏获取各方面粗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在观察时还要看他们是否在游戏中线 是自主学习的
我们知道,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游戏就是儿童独特的学习,他们在游戏中自由探索、自我体验、自然交往、自主成长着。因此,教师需要十分注意地观察儿童是否在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案例】在一次B园中班儿童的建构游戏中,我们观察到刚开始时孩子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两结伴,简单地搭着积木。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名小女孩站起来提议说:“我们搭一个游泳池好吗?”见小伙伴们反应不大,她继续提议:“我们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可以从很高的台子上跳下来!”这么一说,马上引发了周围几名儿童的兴趣,于是他们就一起干了起来。但是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怎么在一个很大的游泳池里搭出很高的跳台?孩子们反复尝试,通过不断争论、协商、调整,最终用长方形的积木横竖间隔依次延展摆放,并逐渐围合成一个圆形的游泳池,然后把竖着的那些积木当成柱子,在柱子上面用较长的木板进行连接,再往上不断垒高,就搭出了两层跳台。看到自己搭的“游泳池”这么大、“跳台”那么高,孩子们高兴得在池子里跳进跳出,争着玩起了“高台跳水”的游戏。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对于自己的游戏首先具有很好的自我构想,当“一起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和很高的跳台”这一提议得到众多伙伴的认同后,孩子们自然聚合在一起,共同尝试完成这一游戏构想;接着他们又通过实践操作、相互协商不断调整策略,克服搭建中遇到的延展围合和依次垒高的困难,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游戏构想。因此,儿童在这里不仅享受到了游戏的快乐,更是通过游戏自主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小步递进的累积效应。它并非简单地追求让儿童通过活动产生即时的学习效应,也不是“功利”地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向儿童传递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儿童有可能获得聪明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知识技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的,是通过儿童自己逐步积累经验,在小步递进中产生的自我发展效应。
【案例】s园新增添了好玩的“树屋”。一天,大班的一群小朋友想要不走树屋的楼梯而是自己想办法爬上去,教师就对孩子们“勇攀树屋”的游戏进行了连续观察。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并非马上就能完成这个任务,从产生这个游戏想法到具体地在游戏中实践再到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前前后后竟然折腾了十多次。在初始的几次游戏中,孩子们每次都会先找来一张桌子靠在树屋边,再找些砖块、饼干盒、木头积木等较为低矮的材料叠放在桌子上,然后上去踩着尝试攀爬上树屋,但是每一次他们都发现自己搭出的架子还不够高,爬不上去。“怎么才能搭得高一些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发现,要把低矮的材料更换成高一些的材料。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游戏中,小椅子出现了。孩子们在桌子上安放了一张小椅子,椅子上再放些低矮的材料,搭出的架子就增高了一截。可他们再次尝试后发现,架子不仅不够高,还晃悠悠地挺危险。 “怎么才能搭得更高更稳一些呢?”他们继续反复尝试。最终搭出了这样的架子:搬来两张桌子做基座——在扩大的底层桌子上面放四张小方凳——方凳子上再放两张小椅子——最后再往小椅子上放了一块大积木。孩子们小心地踩着这个四层高的架子,终于稳稳地攀爬上了树屋。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的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次的游戏中他们也并非都循序渐进地表现出比上一次更进步,其中的某次游戏甚至会不如前一次或是总在原地停止不前。但观察儿童“勇攀树屋”的全过程,教师会发现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游戏中,孩子们自己慢慢地积累相关经验,终于摸索着逐渐搭出了既高又稳的攀爬架,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有些教师总是习惯于只看儿童在游戏时的语言表达是否丰富、动手操作是否熟练、交往互动是否频繁等一些容易被观察到的、外显的表现;或者是只愿意去观察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某一项学习成果。其实,儿童在游戏中所得到的收获不单是多层面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要尝试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相关信息,关注他们通过游戏是否能够获得整合的提升。
【案例】一次,小班孩子F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娃娃家”的游戏。只见F走到两位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小朋友身边说:“今天有几个人吃饭啊?”可是,那两个孩子由于正忙着自己的事情,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都没有理F。F觉得很无趣,表情尴尬地走到一边。这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伸手在自己的裤兜里掏出一个玩具手机,然后对着手机打起了电话:“喂,你好!我请你吃饭好吗?”“对,对对,到我家来吃饭!”“再见!”一番忙碌的对话后,F笑眯眯地收了电话,高兴地抱起一个娃娃,继续他的游戏,就仿佛之前的不愉快从未发生过。这时,同在娃娃家的另一名小男孩显然被F之前的那通电话吸引了,就慢慢靠近他,在一旁轻轻拍了下F的肩膀说:“哎,你的电话响了。” F稍稍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太情愿地掏出手机,干脆地对着手机说了一句话:“喂,你打错了!”就重新又玩起了自己手中的娃娃。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引导教师不单要看到小男孩F有哪些丰富的语言表达,更要看到他是如何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单要看到F在游戏中如何使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玩具手机,更要看到正是在这样的操作中他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游戏假想和扮演水准;不单要看到F在游戏中与同伴的两次游戏交往过程,更要看到在此过程中他是如何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以及灵活转换活动注意力的。在这样的观察中,教师将会了解到儿童在游戏中是整合地自然拓展经验、发展能力的。
总之,只有通过重点帮助广大幼儿园和教师明确:当儿童游戏时,应该从上述两大看点去认真观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儿童游戏的价值;才有可能真实提升了解和解读儿童游戏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儿童的游戏做出适宜而有效的导引。同时,我们也期望因为有了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支持孩子们通过更高质量的游戏,在幼儿园中确保自己享有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各自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差异性的真实、健康、快乐、智慧的成长。
儿童的游戏和劳动——刍议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马卡连柯是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之一,他的著作《儿童教育讲座》,集中而生动地体现了他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关于儿童的游戏和劳动的论述,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一、正确指导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儿童从游戏中获得快乐。但是,马卡连柯注意到家长往往热衷于游戏给儿童带来的快乐,忽略了对游戏的指导。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而非干预游戏进行。家庭中常见一些误区,其一是家长过于热心的帮助孩子,为他们解决所有游戏中的困难,这样做的后果是儿童并没有真正的进行游戏,没有从游戏中获益,也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成功感;其二是认为提供大量玩具就足够了,孩子似乎拥有了一整间玩具商店,但是儿童的兴趣只在于不断地从一件玩具转移到另一件新的玩具上,眼花缭乱的玩具取代了真正的游戏;等等。
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由于班级幼儿人数偏多或者教师精力有限等原因,幼儿园中幼儿的游戏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发的状态。我们强调幼儿的自主性,但是往往忽略了在游戏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引导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游戏,正如马卡连柯所说:让孩子真正地游戏,进行想象,制作东西,把各种东西组合起来。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制作各种教具玩具,却较少关注幼儿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游戏。例如,在大班“小小售货亭”游戏中,教师事先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一一写好“价格”摆放在桌上,游戏中幼儿只是站在桌子后面,将“商品”递给其他小朋友。这个游戏缺少幼儿参与和发挥主动性的空间,事实上,教师可以尝试让幼儿参与制作商品和定价过程,在游戏过程上有意识的引人更多的情境,比如钱不够怎么办,商品出现问题退货如何处理,等等,让幼儿能够真正的参与和投入到游戏的过程中。简而言之,游戏应当具有让儿童独立的活动和正确发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同时教师在儿童遇到困难时提供适当的支持(不是包办解决)。
马卡连柯在对儿童的游戏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提出了每个阶段不同的指导策略,同时探讨了玩具的类型和应用原则,他指出,应当结合使用成品玩具、半成品玩具和玩具材料,玩具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能够在游戏中利用它们进行想象和创造。马卡连柯对玩具的论述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关注儿童对待玩具的态度。比如,幼儿从家里带来新玩具向同伴夸耀或者把它珍藏起来,这时候的玩具是不具有意义的。在幼儿园中,教师应当要求幼儿应当保存好玩具,爱惜玩具;应该保持玩具的清洁,玩具坏了应该进行修理。这不仅仅是如何对待玩具的问题,而且更是关系到幼儿正确行为方式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第二,注重玩具材料的探索性。玩具应当被幼儿用来组织游戏,因此,在幼儿园玩具的选择和投放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问题隐含在玩具材料中,以游戏情境驱动解决问题,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有意义的创造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选择各种层次、不同类型的玩具投放,而且不应一成不变,在恰当的时候通过部分的添加和删减来进行调整,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玩的价值。
许多家长可能很少会想到劳动对儿童的意义,认为儿童的天职应当是轻松愉快的游戏而非严肃认真的劳动。而劳动在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教育要素。在家庭中,马卡连柯所指的劳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自理和力所能及的家务。从收拾自己的玩具到照料家中的花草宠物,劳动无处不在。劳动是儿童自我学习和成长之路,劳动和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同等重要——培养品质和能力,对心理和精神发展不可或缺。
在幼儿园中,教师同样应当注重劳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园的劳动有一部分是和家庭类似的,即自理,整理玩具、收拾餐具等;另外还有一类更为重要,就是为他人服务的公共劳动。教师应当创设更多公共服务的机会,比如体育活动中准备和收拾器械,帮助清洁地面,擦洗桌椅,传递物品等。这类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劳动,不仅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待他人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有助于儿童利他性的社会情感的形成。
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激发幼儿去从事某种劳动?马卡连柯认为,提示和暗示、请求和激励是正确的途径。教师能够引导儿童发现工作的必要性,激发个人主动性和劳动兴趣,交给适当的任务并给予选择手段的自由,通过这些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马卡连柯对奖励和惩罚的使用非常谨慎。特别是游戏和劳动,马卡连柯不主张使用奖励和惩罚。劳动和游戏的本身就应该带来能让幼儿体验到快乐的满足,承认孩子做得很好,就是对他的工作的最好的奖励。儿童不能完成游戏或劳动时,最重要的是指导和帮助他们,设法使工作得以完成。
在教育中,运用物质奖励和惩罚似乎是促使儿童按照教育者意愿行事的捷径,但是马卡连柯警告我们,这种捷径最终会损害儿童。他说,任何时候最好都不要用惩罚;而采用奖励措施同样需要谨慎。他不赞成用物质和利益奖励,简单的表扬和称赞就刚刚好。“孩子得到的欢乐、满意、娱乐,不是对他的好的行为的奖励,而是以自然的方式对其正当需求的满足。孩子所必需的东西,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给他,而不管他有无功绩;而孩子不需要的或对孩子有害的东西,决不可以作为奖品给他”。这是因为,奖励和惩罚不应当成为儿童做任何事的第一动机,所以不宜采用。这非常值得教育者深思。
马卡连柯关于儿童游戏和劳动的观点,除了其理论上的探讨价值之外,对于现今幼儿园和家庭中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的许多思考,在当今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闪烁其教育价值的光芒。马卡连柯的全部研究基于他对儿童、对教育的真诚的态度,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儿童教育中不允许有哪怕是1%的不合格品,不允许有一个被断送了的生命。所有的教育者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
摘要:游戏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影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激动人心的,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发展游戏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爱玩、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这充分说明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一.游戏的作用(一)游戏提高儿童的探索力和观察力儿童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会了细致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和排除假象去寻找目的物。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而游戏是身体和心灵共同参加的学习。人的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是与肢体手脚的灵活性相联系的。一个行动迟钝、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学习超群。
(二)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儿童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儿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运动能力,再根据已经提高的运动能力提高游戏内容的难度,进一步发展其运动能力。游戏还发展了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1、游戏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觉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来说,不能指望通过阅读图书、通过成人讲述就可以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2、游戏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活跃状态。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验、比较、操作、判断、思考,充满了变通性,有助于儿童灵活的解决问题。儿童在游戏中广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加深他们的知识,并且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锻炼着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四)游戏培养了儿童良好个性1、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开展有趣味的游戏则有利于逐步的让儿童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及克服依赖的情绪。
2、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及克服困难的品质。通过游戏儿童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这种个性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游戏的过程儿童既可学会利用线索与策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还可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更进一步有利于儿童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总之,游戏可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家长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儿童参加不同性质与主题的游戏项目,并且与儿童共同游戏,还孩子一个游戏的空间。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霍尔的复演说--是古代人类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源于放松的需要。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o弗洛伊德的游戏补偿说-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
o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是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提高认识和技能的方法。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性决定了游戏方式。如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桑代克的学习行为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三)中国心理学家的观点o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o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对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游戏是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心理发展。
o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喜欢《儿童游戏大全(一)》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儿童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为您提供高质量儿童游戏 1.听指令做动作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玩法:家长面对宝宝,发出简单的指令,如叫他拍拍手,摇摇头,或伸出舌头笑一笑等,一面说一面亲自示范给他看,要是宝宝的年龄可了解说话的内容,家长...
为您提供高质量儿童折纸大全 折纸是一种经济而又简单的动手游戏。幼儿通过手工折纸,可以建立几何物体的概念,让幼儿认识空间方位。手工折纸对幼儿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手工折纸让小孩子在折纸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锻...
1、儿童幼儿故事大全:六个朋友回家的故事 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还有小手和小脚,他们是六个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 有一天,他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天黑了下来,眼睛看不清路,在树林里绕来绕去,怎么也出不去...
1、经典儿童故事文字大全:猪妈妈摘蘑菇 小猪最爱吃蘑菇了,猪妈妈听说山顶上有很多的蘑菇,就背着篓子,天都没亮就出门摘蘑菇了。 它走啊走,爬呀爬,爬了很久很久,衣服被荆棘拉破了好几块,脚也磨出了水泡,汗...
为您提供儿童简笔画大全 简笔画平面化的简笔划,表现2维的平面结构比较简便,简笔画简单易学,是很多幼儿学画画的首要选择。虽然儿童画不讲究规则,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学简笔画之前要对描绘对象有一点...
为您提供高质量儿童游戏 1.听指令做动作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玩法:家长面对宝宝,发出简单的指令,如叫他拍拍手,摇摇头,或伸出舌头笑一笑等,一面说一面亲自示范给他看,要是宝宝的年龄可了解说话的内容,家长...
|